C觀點 - 施永青
立法逼老闆讓利會是出路嗎?
2014年01月09日
在全球化競爭中,我們應盡快提升技能,增加競爭力。(資料圖片)
金融海嘯後,世人意識到現有的制度並不公平;1比99,甚至是1比999的情況嚴重;貧富懸殊令社會主義又再回朝,要求用群體的力量去維護社會公義的聲音愈來愈響亮。
香港的情況亦是這樣。我們從崇尚自由競爭變成傾向以立法的方式逼老闆讓利。我們開始有最低工資,又在研究最高工時,估計強積金的對沖機制遲早亦會被取消。
這無疑可以為勞工階級帶來即時的利益,但問題是這會有長遠的出路嗎?
我估計,就香港而言,至這一刻,大部分公司依然可以承擔得起這種改變,這些新法例並未對經濟發展造成太多的窒礙;但發展下去,勞工界必然會步步進逼,直到企業無法承擔為止。歐美國家的航空公司、汽車公司,很多都是因這類維護工人權益的立法,最後被迫倒閉;工人拿到一筆可觀的遣散費之後,從此沒有工做。
過往,香港一向都行自由經濟,以供求的形勢去決定價格(包括工資),簽約的原則是你情我願,市場可以在互利的基礎上不斷自行調節。這種做法沒有妨礙工人的工資在70年與80年代急劇上升,而企業一樣吸引人投資。這是自由經濟的好處。
不過,一旦改由立法去規限價格,把某些條文強加入合作或僱傭合約內,就會破壞你情我願的基礎,立法的尺度就失去市場的制約,而變成政治角力,各自去拉票。
這樣會衍生出兩方面的問題。其一是立法只能一般化,未必適合每一個行業的特殊性。而且立法後要修改程序複雜,不易與時並進,靈活地自行調節。其二是會導致社會愈來愈政治化,因而浪費大量資源於爭取選票上。這類政治鬥爭,往往有破壞無建設,手段骯髒,道德淪落。嚴重的甚至會演變成街頭鬥爭,以佔領廣場的方式去逼對手讓步,開羅與曼穀現時就是這種情況;除了政治野心家之外,大部分市民都成了受害者。
再者,全球經濟已一體化,立法只能改變一個地方的情況,沒法改變世界。如果立法限制資金流通並不可行(內地也得逐步放棄),我們有甚麼方法可以去防止資本家撤資?資金撤走後,甚麼最低工資、最高工時等立法都會變得毫無意義。
工會領袖可以意氣用事地喊:「有本事就撤,去到海外看你還有沒有錢賺!」現實是很多企業已轉到海外投資,而且一樣有錢賺。緬甸的工資只有香港的二十分之一,如果你的技能緬甸人也不難掌握的話,緬甸一開放,你就很快會失業,立法也幫不了你。
因此,與其寄望政客替你立法,逼老闆讓出更多的利益,不如盡快提升自己的技能,令自己在全球化的競爭中,一樣可以勝出。
回首頁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