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評山下:耶魯模式
投資者可借鏡
■耶魯大學捐贈基金20年投資回報12.5%,穩坐眾大學基金榜首。
全球規模最大的大學捐贈基金(Endowment Fund)哈佛基金(Harvard Management Company),因現任行政總裁門迪洛辭職不幹,須再度物色揸弗人,這已是該基金九年內第四度換掌門,讓哈佛基金安然渡過金融風暴的她為何要走呢?有估計可能嫌四年總薪金480萬美元偏低,當然也可能有其他的理由,如掌門人與學校股東及管理層,對基金管理策略出現分歧所致,因為信任與支持,往往是基金及其管理人成敗去留的關鍵。
管理成敗全靠信任支持
哈佛基金過去五年平均回報率為1.7%,在長春藤聯盟大學(共8間)捐贈基金排行包尾,而由教父級基金管理人史文森(David Swensen)掌舵的耶魯大學捐贈基金,同期平均回報率為3.3%,位列第五。
捐贈基金具永續性質(perpetual),與普通基金不同,投資策略必須是長遠的,短期未必跑贏大市,一旦學校當局對揸弗人的管理策略不信任及不明白,見短期無成績便對他們施加壓力,很難會成功。而哈佛基金九年四換人,整個基金在各管理人短時間難以證明自己策略對錯下,仍取得11.3%的20年投資回報率已絕對不低。
反觀85年起一直擔任耶魯基金首席投資官的史文森,因獲得校方信任,即使08年金融風暴導致基金資產值下跌兩成多,亦未有被叮走,令基金資產其後得以大幅回升,差不多完全追回之前所輸的;而其20年投資回報12.5%,穩坐眾大學基金榜首。試想想,金融海嘯後,如果史文森因受壓而改變策略,相信不可能在短短幾年之間追回絕大部份的回報。耶魯基金由66億美元增至200億美元,為學校開支提供了四成資金,可見信賴在他們這一行的重要性。
谷外地股票比重降風險
由於長年配合默契,著名的「耶魯模式」(Yale Model)得以發揮,此模式充分利用自己的永續性質,一方面多投資長期、非上市或低流動性的房產基金、私募股權、自然資源基金等,利用這類流動性較低的資產,賺取所謂的「Liquidity Premium」(即是說,流動性較低的資產,需要提供更高的回報去吸引投資者),因為永續性質所需的流動性,每年就只是整體資產的5%至10%,不用像其他機構投資者一樣,面對贖回所帶來的流動性問題。
另一方面,在資產配置上盡量分散風險,加大國外股票(包括新興市場)的比重,減少投資和持有債券、國內股票及現金,突破投資心理上常見的「home biased」問題(就是在資產分配上,過份看重自己本土的股票和資產,對國外的資產配置比重不夠,做不到真正的分散風險;這也是很多香港投資者的弊病,使投資者錯過了近年美股大升的時機)。
這些道理聽來像常識,不過「常識不常見」,以前掌管大學基金的,只是打份工,害怕把千辛萬苦籌回來的錢虧掉,於是便少做少錯,坦白說,就算現時香港,也有不少慈善團體有這樣的理財心態,不能好好的善用資源。
黃元山
大學教授、國際投行前董事總經理
本欄逢周二刊出
黃元山
wongcomment@yahoo.com.hk
貸評山下 - 黃元山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