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觀點 - 施永青
佔領運動快變負資產
2014年11月24日
佔領運動發展已57日。
佔領運動剛開始的時候,我已提醒運動的組織者,搞政治運動不能光憑一腔熱情,以為只要理念正確,又肯堅持到底,就最終會取得勝利。在不恰當的時空下,去追求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不但會令民主運動遭受挫折,還會嚇走一部分同路人。
「佔中三子」在發起這場運動之前,只看到多數港人並不認同人大常委設下的8.31框架,卻沒有衡量好港人究竟願意付出多少代價去推翻人大的決定。他們誤以為佔領中環就可以改變北京的決定,結果把學生引上了不歸路,不斷透支泛民之前積累起來的力量。北京領導人一定在心裡感謝他們,感謝他們帶領泛民中的激進成員過早地開展一場不成功便成仁的決戰。
如果他們只是發起一場遊行,對人大的決定表示抗議,他們不難繼續佔領道德高地。在言文層面,公民提名無疑比提名委員會的方式更能直接反映港人的意願,更不怕候選人產生的過程中被人操控。道理顯淺,市民容易明白。但一付諸行動去爭取,就不得不面對,一國的執政者不賣帳怎麼辦的問題,促使市民不得不從現實層面去思考問題,而不單是停留在言文層面。
過去泛民所搞的運動,大部分只能在言文層面證明自己的要求符合民主理念,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不接受,反映他們專制,沒有順應市民的合理訴求。其效果是令到市民對政府不滿,在選舉時支持勇於與政府對抗的政客。
然而,由於他們追求的目標,但求理念上的完美,不求現實上的可行性,結果香港的政制改革只能原地踏步,沒法取得寸進。他們的民主永遠停留在政綱與標語口號上,沒法讓香港人實際品嘗體現。或許政客就是需要一個民主不足的社會,好讓他們繼續扮演民主鬥士的角色。
「佔中三子」今次妙想天開,希望以實際行動為市民爭取具體的民主,實質上打破了泛民一向以來的言文鬥爭模式,迫著市民都得檢視行動的實際效果,原來只是徒勞無功。
佔領行動想以癱瘓交通的方式去迫中央讓步,其實這對中央的脅迫能力十分有限,卻要香港市民一齊去付出代價。受影響的不只是佔領區的商戶與物流行業的經營者,一般市民的日常生活也受幹擾。以致不認同佔領運動的人愈來愈多,民意明顯逆轉。
上周港大的民調顯示,82.9%的市民認為佔領行動應該停止,支持繼續佔領的只有13%。如果民意已這樣一面倒,而運動的策劃者仍然沒法收拾殘局,勢必令這場運動的虧損擴大。不但發起佔中的三子與堅持到底的雙學會被責難,連同其他有份推波助瀾的政治團體也會被扣分。將來他們再提出甚麼政治訴求時,市民將不會單看他們的理念是否正確,還會檢視其方案的實際可行性。這對香港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回首頁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