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入量寬行列
《路透社》於4月27日有則新聞講:中國將有新一輪QE。
這輪QE將會由央行通過直接購買商業銀行資產的方式投放基礎貨幣,以此撬動信用投放、拉低全社會的長期融資成本、減緩通縮壓力並推動經濟增長。
但不同於2008年的首輪QE,此輪放水將針對國家資產負債表的薄弱環節進行調
整,以確保中國國計民生的長治久安。
高槓桿擴張帶來大風險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劉煜輝教授指出,「政府正在下一盤大棋。從國家資產負債表來看,現在政策出台的思路,就是做大資產端、封閉負債端,吹大權益端。」這個棋盤是:國家資產負債表。
近年,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和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領軍的三隊中國頂尖智囊團隊分別研究了中國經濟的空白領域——國家資產負債表,儘管結論的重點內容各不相同,但都從資產、負債的角度揭示了中國社會和經濟面臨的短中長期風險。
最早進行這項研究的馬駿,在推出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成果時還在德意志銀行擔任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一職。他當時就指出如下政策意義:摸清了家底、將短中期經濟政策的長期成本顯性化;將結構性因素變化導致的長期成本顯性化。
綜合上述三個團隊的研究,目前國家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部分,主要問題一是國有企業通過提高槓桿率進行擴張,這種擴張可能意味著未來很大的風險;二是大部分資產為固定資產,變現能力較差。在經濟下行期,這都存在較大的估值風險。
人口老化加速財政壓力
「國家資產負債表中,國企性質的金融企業和非金融企業交互聯繫加大,在經濟下行期,兩者結合將導致政府經營性資產的整體風險加大。」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馮俊新和李時宇的研究也指出。
而負債方則顯示,對於中國政府來說,人口老齡化是將面臨的最大風險。這不僅會加速對財政形成壓力,如果處理不好將影響中國的長治久安。另一大風險,則是地方政府債務,這也是去年以來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不過,考慮到這些負債都對應著資產,除非這些債務大規模違約,否則都不至於導致中國政府的主權債務危機。
要解決債務危機,必然要靠錢,但錢從何來?由政府以財政收入去填氹?目前是有心無力,故只好靠央行上,用的方法是財政貨幣化,已行了第一步。
在加強預算管理、財政改革的大背景下,財政部此前下達1萬億元地方存量債務置換債券額度,允許地方把一部分到期的高成本債務轉換成地方政府債券,以降低利息負擔。財政部新聞發言人並指出,「政府債券利率一般較低,匡算地方政府一年可減少利息負擔400億元至500億元,這既緩解了部分地方支出壓力,也為地方騰出一部分資金用於加大其他支出」
上述政策頒布後,各省級政府也紛紛成立債券承銷團,江蘇省作為先行者,並率先公布了今年首批地方政府債的發行計劃,但之後卻突然延後。
對此,有參與承銷團隊的人士透露,該地方政府債發行利率一點都不吸引,找不到買家,非常難發。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都在4至5%左右,怎麼能做賠本的買賣呢?
解決地方債務問題
要解決這個地方要資金發債,銀行不肯買其債的問題,有消息指財政部和人行達成協議,央行可以直接購買銀行的資產,而且可以是各類的資產,這樣一來商業銀行將透過向央行抵押其資產,以獲得低成本貸款,便可以買地方政府債了。
資產負債表的核心不外乎資產、負債、權益三大因子,合理的負債率、較高的淨資產、權益等,都是健康報表的構成,國家資產負債表也一樣。
受訪的經濟學家們普遍指出,中國股市開始於去年的這場轟轟烈烈的牛市,是典型的政府有意呵護下的權益升值行情,國家持股飽受益處,伴隨後續的定向增發、減持,將明顯減輕各類企業的債務負擔,並化解銀行不良貸款壓力。
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家魯政委稱,「上一輪的QE,房地產是主要載體;這一輪,估計就是資本市場。而居民儲蓄與資本市場對接也最方便、最直接。」
實體經濟不好 大力刺激股市
國家統計局網站公布,1至3月份工業企業利潤總額下降2.7%,但最使政府擔心的是連就業數據也受到擠壓,因此中國版QE出台的呼聲將高。
本來中國經濟不好,股市應不好,但今時中國股市就如年來美國股市一樣,經濟數據不好,美儲局、中人行都會對股市特別呵護,十足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味道,各路淡友,要醒定啲,隨時準備人行這個放水的「地震」,一放水,大型的政策銀行應受惠,難怪建行(0939)、工行(1398)、中行(3988)等已見出上市以來新高。那些唱衰內銀的外資行就頭痕,因為人行在解決問題中。
點石成金 - 石鏡泉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