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廠商 急於求變 2015-05-13
最近一份調查顯示,內地今年第一季智能手機付運量,無論按季還是按年數字皆下跌(按年數字更是六年來首次下跌)。數字是否反映這個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消費市場,開始出現飽和呢?
調查機構認為,手機付運量下跌,主要是因為內地愈來愈多人擁有智能手機,滲透率已
逾 90%。無論是國內的品牌小米、還是國外的品牌蘋果、三星等大型手機生產商,皆面對市場飽和的挑戰。企業改變策略與發展方針已無可避免。
其中,內地手機生產商小米,已將目標市場轉到印度(市佔率排名第五),並針對當地市場需求而設計手機。由於印度的智能手機普及率不足 10%,所以很有條件成為全球下一個智能手機的增長重點地區。不過,誰能保證這個市場什麼時候就會出現飽和呢?
手機生產商要維持市佔率,就要設法吸引非智能手機及中低端手機用家,升級至貴價智能手機,以及提供升級技術;更重要的是持續保持增長。
五年前推出「十年發展藍圖」的南韓三星電子,曾期望用十年時間,令年銷售額翻幾番至 4000 億美元;規模相當於蘋果、Google、微軟及亞馬遜去年全年收入的總和!不過,三星首季於內地的市佔率跌至第四位,新款手機銷售遠差預期,首季手機邊際經營溢利只有 11%,集團極逼切需要重新審視日後發展的方向。集團早前甚至向旗下幾千名員工發問卷:「你認為 4000億美元的目標應該修改嗎?」
三星過去幾十年透過「量產」平價產品(包括電視電器、半導體等)搶佔市場一大席位,隨後智能手機依樣畫葫蘆發展。現在面對內地、印度等手機生產商的平價競爭,以及來自蘋果的高端技術挑戰,南韓政府智庫組織認為,目前三星被內地生產商「爬頭」的營商環境,跟九十年代初,南韓以低價產品在新興市場搶佔日本企業生意十分相似(日企亦曾搶佔美企市場)。結論是:南韓企業不單要研發更好產品,更重要是從根本改變商業模式。
事實上,南韓企業除了應付市場競爭外,還要面對政治角力。以三星為例,副董事長李在鎔,在推行任何重大改革前,都要先得到集團各個元老的同意及支持。這類企業政治問題,在南韓社會十分普遍,變相削弱了企業適應環境的能力。
王冠一財經頻道
國際視野 - 王冠一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