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陶冬天下 - 陶冬 2015年11月12日

陶冬天下 - 陶冬 2015年11月12日


後工業化時代的中國經濟 2015-11-12
   市場面對中國經濟數據,幾乎得了精神分裂症。一方面說不相信官方的統計數據,另一方面一見到疲弱的數據股價又大跌。

 
  今天見到6%的工業生產增長,市場一片恐慌。筆者擔保五年之後再見到6%的工業增長,分析員們一片唱好。此時此刻問題不是出

在中國經濟上,而是出在你、我、市場、政府的心態上。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中國已經進入了後工業化時代,但是我們對此選擇視而不見。後工業化時代的出口、投資、工業生產,和工業化時代根本不同,硬要中國經濟維持過去的增長速度,是沒有可能的。以中國經濟目前的體量、生產的全球佔比、市場的滲透率,想再維持十幾年前的那種經濟模式和增長速度,根本是不現實的。後工業化時代的中國經濟,一定是消費拉動的,消費拉動下的增長速度能有多快,取決於諸多要素,但肯定不是百分之七,達到6.5%也很不易,畢竟投資對增長的貢獻會大幅下滑,出口市場也無法再容納潮水般的made in China。這是一個無可改變的現實。

 

  對此,市場的心態還沒有扭轉過來,於是不斷對走弱的經濟數據感到恐慌,硬著陸的擔心時有浮現。這個心態不改變,筆者認為市場只會不停地感到失望,因為中國經濟已經不再是過去大家習以為常的那種經濟。改變心態,意識到中國已經進入了後工業化時代,仔細觀察轉型中中國經濟的新動力、新特點,挖掘新常態下的投資題材、故事,在筆者看來遠比對著疲弱的經濟數據呻吟更有建設性。

 
  政府的心態也有問題。明明自己都在說經濟新常態,卻抱著工業化時代的心態設定增長、投資目標。經濟環境和增長動力在後工業化時代,一定與之前有著結構性的分別。產業過剩之下,民間投資萎縮很正常。金融危機後全球性內需不足,出口下滑很正常。中國的消費並不弱,看看雙十一那晚的網上採購熱情就知道了。只是消費獨木難以支撐起工業化時代的增長速度,這也很正常,而且必須看到消費驅動模式下增長品質會有明顯改善。如果無視這些,去執意催生增長,去達到一個未必現實的在工業化年代設立的增長目標,就有問題了。

 
  如果出無理手,硬是通過刺激措施拉動增長,就更有問題了。除了民生設施外,投資本應該是民間資本做的事情,政府為了實現一個工業化時代的增長目標,越俎代庖地通過貨幣、財政政策來製造經濟活動,筆者認為效果一定不佳,很有可能給經濟製造出失衡與錯位,長此以往甚至可能誘發系統性風險。

 
  所謂穩增長,其實是為了穩就業,維持社會安定。不過目前的就業市場遠比GDP穩定。中國的人口結構已經出現變化,農民工回鄉就地就業日多,服務業也在大量吸納製造業退下來的勞工,大學生們對開發一個APP賣給VC的興趣似乎遠大過「為五鬥米折腰」。就業壓力不大,何苦頻出政策無理手呢?

 
  政府應該意識到中國進入了後工業化時代,放棄過高的增長預期,踏實地營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消費經濟,其政策效果更佳,對經濟對民生更有利,決策者也能減少一些無妄的焦慮。一個消費拉動的、年均增長4%的、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中國經濟,足以傲視世界,這正是全面小康社會的真諦。

 
  在消費主導的後工業化時代,我們應該怎樣投資呢?首先,心理上要準備面對相對低增長、低通脹的經濟環境,資金成本也可能出現結構性下降。其次,儲蓄率明顯下降,個性化消費、體驗式消費開始主導市場,服務業增長空間巨大。再者,中國的消費走出國境,伴隨著資金的全方位出海,中國購買力成為全球性故事。

 
  筆者認為,隨著中國經濟進入後工業化時代,增長出現結構性回落無可避免,也很正常。無論市場還是政府均需要調整心態,以新的視角、方法論來評估一個轉型中的經濟。固守傳統思維,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中國經濟每十來年會有一次蛻變,每次蛻變均伴隨著社會痛苦,但卻是通向新高峰的必經之路。退一步看問題,海闊天空。

 
  (本文原載於財訊,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陶冬天下 - 陶冬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