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觀點 - 施永青
推翻卡達菲不是唯一選項
2016年09月21日
英國國會外交事務委員會在檢討英國出兵利比亞的做法上指出,卡梅倫的決定作得過於倉卒。一心只顧如何拉卡達菲下台,沒有考慮是否存在著其他更好的選擇,更沒有對推翻卡達菲後可能出現的局面,作過認真的評估。報告認為,卡梅倫
政府對此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我認為西方當時有點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西方眼見茉莉花革命已先後在突尼西亞及埃及取得成功(其實只是假象),所以急於把成果擴散到利比亞。
這樣急的原因是利比亞擁有大量油資源,是非洲最大的石油出口國,但因為卡達菲有社會主義傾向,之前西方難以染指,所以希望在卡達菲落台後分多一杯羹。
此外,英法的空軍實力與利比亞的差距實在太大,有了制空權之後,基本上可以確保軍事上的勝利。美國在伊拉克的勝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英法不想讓美國專美。法國前總統薩爾科齊就經常對此誇誇其談。
另一方面,國際的大環境亦造就了英法在軍事上的介入。當時,俄羅斯還未因克里米亞與西方鬧僵,而中國亦未意識到美國會出這麼大的力度來對付老二。所以聯合國安理會在應否介入利比亞問題開會時,中俄只投棄權票,沒有行使否決權,令英法可師出有名。
當然,促成英法兩國介入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對自己文明發展模式的篤信,自以為這套模式可放諸四海而皆準,是歷史的必由之路。若非自以為在替天行道,怎會這麼固執?一定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別的文明身上?
然而,世界各地的文明有不同的發展環境,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習慣,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可能純以軍事力量上的優勢就足以叫另一個文明改變。蘇聯在阿富汗不成功,美國在伊拉克亦失敗,英法肯付出的代價比蘇美少很多,怎可以奢望有成果?
其實英法根本不用這樣心急,利比亞原先就在改變,變得愈來愈親西方,出動武力只會揠苗助長。
卡達菲原先親蘇;蘇聯解體後,他失去了靠山,只好與西方修好。尤其是看到薩達姆被美國扯落台之後,他的態度明顯有變。他宣布利比亞放棄發展核武,同意對洛克比空難的遇害者作出賠償,他是阿拉伯領袖中首個站出來譴責拉登的。因此,西方只要肯放他一條生路,他是應該會願意與西方配合的。
他最得力的兒子賽義夫,曾在歐洲多國留學,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思想十分西化,歐洲有很多人都認識他。當時,有人認為可透過他與卡達菲協商一條雙贏的出路;但卡梅倫卻一意孤行,非要趕卡達菲下台不可。這個決定令多少人痛失家園,葬身怒海,但從政的人就有這個本事,並不覺得這是甚麼一回事!
回首頁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