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
香港Fintech點夠新加坡鬥?
■本港金融科技政策予人感覺鋤弱扶強,如何同新加坡鬥? 資料圖片
說香港及新加坡在金融科技(Fintech)上沒有競爭,明顯是謊言,只是監管機構不喜歡將競爭放枱面,上半年新加坡金管局推金融科技監管沙盒(Fintech Regulatory Sandb
ox)諮詢,本月則輪到香港金管局搶先推港版沙盒,英文名字稍稍變更,叫Fintech Supervisory Sandbox。
先解釋沙盒意思,有人以為是一樣實物,其實沙盒是隱喻創新概念,在英語中,沙盒有啟蒙意思——讓小孩子在盒內玩沙弄水,發揮想像力創造理想世界,而小孩子在盒內的瘋狂玩耍,並不會對外界造成破壞。
沙盒一詞其後得到IT界沿用——工程人員在分隔環境下試驗程式,而程式如何具破壞性,亦無礙整個作業系統。而金融科技監管沙盒顧名思義,亦即是在分隔範圍內測試嶄新的應用金融科技,縱使失敗亦不會損害金融系統穩健。
現時全球正在倡議或應用金融科技監管沙盒的國家,除香港外亦包括新加坡、澳洲、英國等,不過本月推出的港版沙盒,僅容許銀行參與,保險、券商、基金均無份;此外,帶動金融科技潮流的start-up,亦被排除在外,除非死死氣乞求銀行一齊合作。
今回港版金融科技監管沙盒門檻如此高,實在有點諷刺及悲哀,必須重申沙盒原是小孩子玩具,小孩子創意非常高,意念及作品出奇不意,卻要拱手將沙盒讓予一群經已成年、而且思想成形的人,要他們自己推砌沙堡,小孩卻在旁觀看,這個情景真的是詭異,亦是香港社會縮影。
亦須理解本港金融業監管權責「清晰」,金管局只管銀行、證監會管券商、保監處管保險公司,楚河漢界如此分明,如何能促進創新?反觀新加坡金管局體制上監管所有金融機構,故此新加坡版監管沙盒相當廣義,大至傳統金融機構、小至start-up均可敲門,門面上已經讓人覺得較香港更fintech-friendly。
除非由財爺或財庫局牽頭,要求金管局、證監會、保監處三方聯合制定更友善的金融科技政策,否則這個密封式的沙盒僅加快銀行產品、服務推出,未能使本港金融創意爆發。更甚是予人感覺本港金融科技政策鋤弱扶強、各自為政之感,如何同新加坡鬥?
記者:周家誠
財經評論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