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升級版《七十二家房客》
■北角尚譽的「劏房」面積只有163呎。 資料圖片
「劏房」這個熱潮,可說是劃時代的產品。以前香港六、七十年代,貧富懸殊,低收入人士搵錢艱難,無能力租大地方,居住條件自然差,基層市民一屋閒閒地住上幾十戶人,一家七口住在二百呎公屋好平常,亦有好多舊區唐樓住戶,居住
環境同電視劇《七十二家房客》差不多。不過,時至今日,儘管時代進步,「七十二家房客」的居住模式卻沒有太大分別。
人均收入較以前多,但居住空間未見有大進步,只是今時今日的新樓「劏房」,經典如元朗洪水橋尚築,一層劏到34夥,卻每戶是獨立一個居住空間,儘管面積一樣狹小,幾乎百分百單位是近200呎至不足300呎。假設一屋住兩人,平均每人都係霸佔百餘呎空間,惟不像從前「七十二家房客」住戶,不用與隔離鄰舍爭用廚房、廁所,各自在家有廚廁空間,一層30多夥人,各自關埋門,唔知鄰居姓乜,隔音良好,大叫「樓下閂水喉」應該都聽唔到。
發展商之所以將單位「越劏越激」,都不愁銷路。皆因銀行收緊按揭,只有銀碼細的蚊型單位,買家才較容易承造按揭,對於首期少,又要上車的市民,可謂焗住買「超迷你」的居住空間。
發展商更不斷挑戰市場可以接受的底線,由大埔嵐山最細面積177呎,至最新市區北角尚譽的163呎,更有消息指,屯門井財街一個住宅新盤,計劃興建不計廚房、廁所,全屋只有70多呎「劏房激進」版,儘管未知有關申請通過與否,惟可見將來,劏房面積「沒有最細,只有更細」。
「開放式」戶型大賣,在不設任何間隔下,儼如酒店房間。收樓時,放置梳化與睡床的擺位已傷腦筋,還要安置衣履等雜物,既然擁有獨立廚房已經是件奢侈的事,對都市人而言,電子化的年代,全屋有wifi,分分鐘緊要過有無洗衣機、煮食爐,獨立廚房等設備。
與其在「豆腐潤」單位再騰空間設廚房,可考慮「七十二家房客」升級設計,一層設共用浴室,公共廚房、大茶水間,形同宿舍。反正都市人「無飯」家庭,由會所供應湯水,有需要住戶就同會所職員落order,湯水飯餸送到入屋,換取較大居住空間,或成未來劏房新元素。
記者:湯家明
財經評論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