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屋姓「社」 首置屋姓「資」
居屋姓「社」 首置屋姓「資」
有讀者問我,我所倡議的首置屋,性質近似居屋,何不叫政府乾脆增建居屋算了。
我同意,居屋亦是為首置人士而設的,增建居屋亦有助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然而,在解決問題方式的理念上,背後卻存在著根本性的區別—居屋姓「社」
,首置屋姓「資」。所謂姓「社」,就是存在著較高的社會主義屬性;所謂姓「資」,就是存在著較高的資本主義屬性。
鄧小平在推行改革開放初期,受到國內極左派的強硬對抗,指鄧小平引入市場機制,其實姓「資」,有違中國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大方向。鄧小平不想與他們在理論層面爭論,所以要求黨內不要再在姓「資」與姓「社」的問題上糾纏不休,不如由實踐去檢驗真理,看看哪隻貓真的會捉到老鼠。
鄧小平要避免在這個問題上糾纏,可能是知道自己多少有點理虧。但我不怕討論這個問題,因為一國兩制容許香港在回歸後繼續行資本主義,而香港人亦大多數支持香港行資本主義。因此,我相信,香港人會支持用資本主義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用社會主義方式去解決問題。
現時政府視居屋為公營性質的資助性房屋。曾俊華說要讓六成香港人入住公屋;他說的公屋是把居屋也包括在內的。居屋由政府撥地給房委會興建,房委會主席就是房屋局長,房委會可謂是一個官方主導的機構,沒有政府的配合,房委會根本無法運作。
然而,我倡議的首置屋根本不用房委會的參與;政府只要在批地條文上,規定將來在土地上興建出來的樓宇,「只能售予本地的首次置業者,只能自用,不能出租」,就可以把土地拿到公開市場去拍賣或招標,讓私人發展商競投,然後按批地條款去發展及出售,與一般的私人發展無異。
私人發展商的發展效率高,成本低,交接速度快過房委會,而且甚少會出現短樁事件。中國的房屋問題,亦是靠住屋商品化與市場化之後才獲得解決的,香港作為資本主義社會,沒有理由反而不借助私人發展商的力量。
現時,居屋的售價與私人市場掛鈎,私人市場樓價上升,會帶動居屋的售價上升,會導致買居屋一樣負擔沉重。但由於政府說已給了一個折扣給買家,所以看起來才好像政府在資助居屋的買家。現實是房委會賣居屋的時候是賺大錢的。房委會能興建這麼多的公屋,就是靠從居屋賺到的錢去補貼的。因此,真實的情況是買居屋的人在資助政府建公屋,但政府卻說成他們在資助買居屋的人。
首置屋的售價不用與私樓掛鈎,而是受制於首次置業者的購買力。首置屋剛出現的時候,由於供應有限,價錢不會便宜,可以讓有購買力的首次置業人士先買。資本主義社會就是用價格機制來分配資源的。讓願意努力工作,克己儲蓄的人先買到樓,應比抽籤及輪候的方式來得合理,這樣才符合「天道酬勤」的道理,香港人應不會反對。
香港的左翼勢力,視住屋為人權,覺得住屋問題應由政府來承擔。但我相信大部分香港人都喜歡自食其力,不想甚麼都由政府照顧。姓「資」 的首置屋應比姓「社」的居屋更受香港人歡迎。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