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

財經評論 2017年4月11日

財經評論 2017年4月11日

財經評論:
食以外的青衣戲棚


■青衣戲棚近年成為打卡熱點。 資料圖片



近日在社交網站上,頻頻看到有飲食雜誌、網絡KOL等等在青衣戲棚打卡,幾乎每天都在推銷據稱是必食、動輒要數十元的「相機食先」小食,甚至有媒體推出戲棚窮遊攻略,教人用99元在小食檔掃街。

筆者自小居於青衣區,對每年一度、一棚兩誕

的青衣戲棚算是比較熟悉,皆因每年一到真君誕,必定會隨家人到場上香祈福,又會在旁邊賣乾貨的小攤逛逛,每次總會有收獲。以往青衣戲棚多是區內或葵青人到訪,老人會買票看大戲,對於年輕人而言,除了吃小食之外,最主要是有藉口可以「出夜街」,每次去到總會遇到幾個熟朋友,甚或是久未見面的小學同學,算是「青衣友」一個每年一度的聚腳點。

據筆者觀察,自從數年前「本土文化」討論變得熱烈,雜誌、報紙開始紛紛介紹青衣、西貢等戲棚文化,可惜的是,十居其九都是教人「掃街」、必食秘笈等等,就連遠在港島居住、平日笑稱青衣做孤島的朋友,也會問有何「好嘢食」推介。相反,筆者很感興趣的戲棚建築、藝術特色等文章卻鮮有出現。記得年前,曾有機構舉辦戲棚文化導賞團,參與者有機會去到戲棚後台參觀,認識花牌製作等等;導賞團推出不久已額滿截止,筆者亦無緣參與。

在電視電影未普及的年代,到戲棚睇大戲、在街頭吃小食,是普羅大眾的日常娛樂消遣。作為青衣人,當然想有更多人知道每年都有這項特色活動,但希望大眾不只是記得「食、食、食」,亦可藉此認識本地傳統文化。

記者:江靖然

財經評論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