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的進化 令有益的食物會顯得好味
感覺的進化 令有益的食物會顯得好味
昨文在談及人工智能的時候指出,現時的電子感應儀器,對視覺與聽覺的表現已較為掌握,但對味覺、嗅覺與觸覺則至今仍摸不著頭緒。視覺與聽覺的源頭簡單直接,不外是光波與聲波。但味覺、嗅覺與觸覺的源頭就複雜間接得多,很難
去界定及複製。以豬肉的味道為例,不同的品種,所用的飼料,以及屠宰的時間,都可以影響豬肉的結構,產生不同的味道。因此,要用電子儀器去測試及界定豬肉的味道,一定比測試光波與聲波困難。所以,音波與視像很早已被數碼化,但味道、嗅覺與觸覺就至今仍沒法數碼化。如是導至物聯網在感應能力上存在著重大的缺失,至今仍不易突破。
人類的感覺,無可避免有主觀成分,而且至今仍在不斷演變與進化。以食物的味道好不好為例,每個人的感覺就不會完全一樣,我曾以感覺也會不斷進化的觀點出發,得出好味道的食物應該大都是對身體有益的結論,而在飯桌上被朋友圍攻,指我的說法會害人不淺。
其實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看法,是受卡爾.波普的知識進化論(Evolution Theory of Knowledge)的影響。按他的說法,在盤古初開的時候,不同的生命體對外界的感覺可能是不一樣的。譬如,有些會覺得某種食物好味道,有些會覺得這種食物味道不好。如果這種食物是對身體有害的,覺得這種食物好味道的,就會拼命食,最後害死自己,剩下來的都是不喜歡食這種食物的品種。同樣道理,如果某種食物對身體是有益的,那天生喜歡食這種食物的品種,就會身體好,能夠延續下來的機會就會多。此之所以,經過千萬年的演進之後,人類覺得好食的東西,大部分都應該是有益的。人類肉體能夠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仍掌握到這麼豐富的知識,基本上就是靠汰錯留對。
譬如,大多數人都覺得含膽固醇多的食物好味道,原因當然是膽固醇對身體有益。膽固醇可被我們的身體轉化成蛋白質,成為我們身體成長的要素,我們的器官、腦部,以至身體分泌的激素,都需要以膽固醇作原料。膽固醇只存在於動物的身體組織之中,吃肉類可以較直接地取得這種原料。吃素就不能直接得到這種原料,要麻煩身體用較複雜的方法去製造。所以,有能力爬到食物鏈頂部的生物都會選擇食肉。
黑猩猩平時食蔬果嫩葉,有機會亦會捕殺其他小動物,以直接攝取動物的蛋白質。能夠經常為族群提供肉食的雄性黑猩猩,可以藉此成為族群領袖,並成功吸引雌性與他交配。因為雌性想自己的後代能有較多的機會吃肉,健康成長就較有保障。
由此可見,膽固醇對人類的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否則人不會把嗜膽固醇變成先天的肉體知識,不容後天學來的知識輕易改變人類的這種偏好,因為這是千萬生命所換來的教訓。在人類歷史上,膽固醇不足的日子,遠比膽固醇充足的日子多。即使近年膽固醇已沒有以前那麼短缺,但誰也不知道這段日子可以維持多久。所以為了我的子孫後代可以更有機會活下來,我選擇讓我基因內的嗜膽固醇傾向盡量保存下來。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