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葉朗程 2018年9月11日
也許這就是奇蹟
圖片來源:Torsten Dettlaff @Pexels.com
有個窮苦學生,幾年前在 A-Levels 分別憑著中史和所謂的西史考獲了兩個 A,可謂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歷史癡。順理成章地,歷史癡考入了中大歷史系,然後快要畢業的他,因為實在太愛歷史,所以打算繼續從事歷史研究的工作。
錢,他從來不太在意,可是一個噩耗改變了他的計劃。
他的媽媽得了重病。
廣告
一下子,媽媽不能繼續工作,還要一筆醫藥費來治病。
一下子,歷史癡的世界不能只有歷史,還要兼顧錢。
一下子,前面滿佈陰霾,後面全無退路。
他決定加入全港最大的補習社,但因為歷史癡的世界只有歷史,所以他只能教歷史。眾所周知,歷史在香港是「細科」,即是極少學生會選擇的科目,更枉論是為歷史而補習了。
果然,第一個月只有十幾個學生。之後多了一點,再之後比第一個月更少,再再之後又多了一點。身處於那個失敗和絕望的夾縫之中,他是日復日的等待著。
筆記寫得再豐富一點,課堂的爛 gag 再爛一點,可以做多一點點的都做多一點點,學生依然少,但他依然是日復日的等待著,然後今天的他總於是幾百個學生的歷史老師。
日復日的等待著。
忽然想,庸庸碌碌了半天,營營役役了半生,除了這個補習老師,我們是否好像都在等待什麼似的?
要不是都在等待著什麼,我們哪有無窮無盡的元氣去撐過好像總是有點漫無目標的每一天?
等待轉化成期盼,期盼蒸發成奢望,然後奢望又再還原成等待。傻歸傻,但就是這股傻勁讓我們在看似漫無目標的歲月裏繼續等待。
那其實我們在等待著什麼?
奇蹟。
很貼地又很離地的一件事,奇蹟。
貼地,因為奇蹟有機會發生在任何人身上;離地,因為奇蹟最終只會發生在少數人身上。
很多人對奇蹟都有大同小異的解讀,有些說奇蹟乃是成功,有些說奇蹟便是運氣,都可以理解。
但奇蹟其實不是這麼簡單。
作為一個滿身銅臭的人,我有一些充滿銅臭的分享。
每次有客戶或朋友成功在聯交所上市,我都會帶著尊敬和欣賞的心出席他們那個在「交易廣場」的上市儀式。幾多人在台上過份激昂地致辭,幾多人在台上過份激昂地敲鑼,這些畫面在新聞裏都看過,都見怪不怪了。但不是身歷其境,有些畫面是在新聞裏看不到的。
那是一些哭的畫面,原來有人是會因為終於上到市而哭的。
誠然,哭沒什麼特別,但特別就特別在,他們不是在通過上市聆訊那一刻哭,不是在得悉超額認購幾百倍那一刻哭,不是在致辭那一刻哭,不是在敲鑼那一刻哭。踏正正式開市那一秒,抬頭望著交易廣場那個大螢幕,看見你的公司名字和股票編號下面的買入賣出價開始跳動,見證著那些數字帶著不停晃動的生命力,就是他們會哭著說句「終於得咗喇」的一刻。
關鍵詞是「終於」。
方力申開了一家遊泳學校,人家問他,如果有家長問,為什麼要選你這家遊泳學校,而不選其他的,你會怎樣回答。作為兩項香港遊泳紀錄保持者的方力申說了一個很有參考價值的答案,值得我們反思:「其他遊水學校教你個仔點遊得快,我教你個仔點樣面對失敗。」
遊水又好,讀書又好,出來做事又好,我們的幸運與不幸也是同一原因,就是我們有太多退路。道理就好像一個人明明可以遊到兩公里水,你想他遊到八百米便放棄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要你放一隻救生艇在他旁邊,保證他的真正潛能不能發揮,而且他還會以為自己盡了力。
只要有退路,哪裏還有動力創造奇蹟?
面對失敗不是一個 cut-off point,而是一個過程。失敗後再嘗試,才叫做「面對失敗」。就是因為有過一連串的失敗在前面,人才會在成功那刻不受控地喊一句「終於」得咗。
每條不平凡的路,都是由一條絕路開始。
盡了最大努力而最終失敗然後繼續嘗試,是一種罕有的復原力。
也許這種復原力便是一種奇蹟。
作者 Facebook
來源 source: http://thestandnews.com
生活 - 葉朗程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