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特會前瞻(一)
習特會在今周末舉行,環球翹首以待,筆者執篇今年4月17日舊文,習特會會否談此文所講的「華盛頓共識」與「北京共識」?以下為當日文章︰
中美貿戰是必然的,這是「華盛頓共識」與「北京共識」之爭,以及美國要保住大佬位,與中國欲上大佬位之爭,這兩爭,會在未來20
、30年內平息下來嗎?筆者認為不會。
港人知道「華盛頓共識」和「北京共識」兩詞,是在數年前有班小朋友反國教開始,當時的教材指引就有這兩名稱,但沒有詳講。當然,指引嘛,是要由老師去找教材,學生去討論,然後給出個認識了的結論,但很可惜,當時的小朋友及其支持者,一見「北京」兩字,就彈出來反對。筆者賭死這班小朋友及其支持者至今仍未認識這兩個共識,所以不會明白為何昨早道指期貨升百點,但恒指竟跌逾300點;亦不會明白,為何會有TPP(跨太平洋組織),特朗普先要退出,今時又要加入;更不會明白為甚麼會有區塊鏈(Blockchain),亦不會明白如區塊鏈廣泛應用(不是比特幣這麼狹窄),會可能將谷歌、騰訊、阿里巴巴等轟下神壇。
筆者只能講,班小朋友如果日後難搵食,不是因為有人打壓你,而是你不識「華盛頓共識」和「北京共識」,在這個知識社會下,無知識,無論你幾勤力,都難搵食,請看新界的牛以前很勤力,尚有啖好食,但今時無人耕田(職位流失),就算隻牛想勤力,都無得用力,結果就是到燒烤場等人餵牛扒、豬扒、雞翼食,牛本食素,今要食葷,仲要食牛扒,等同人食人(但少人如此想)。但如果隻牛是牛魔王,有法術(知識)傍身,點止有好食,仲可以娶個又叻又靚嘅老婆鐵扇公主添。
華盛頓共識捱批
甚麼是「華盛頓共識」?據MBA智庫百科︰
華盛頓共識的起源-
1989年陷於債務危機的拉美國家急需進行國內經濟改革,於1990年,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邀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美洲開發銀行和美國財政部的研究人員以及拉美國家代表在華盛頓開了一個研討會,討論80年代中後期以來拉美經濟調整和改革。會上,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原所長約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說,與會者在拉美國家已經採用和將要採用的10個政策工具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了共識。由於國際機構的總部和美國財政部都在華盛頓,加之會議在華盛頓召開,因此這一共識被稱作「華盛頓共識」。該共識包括10個方面︰⑴加強財政紀律,壓縮財政赤字,降低通貨膨脹率,穩定巨集觀經濟形勢;⑵把政府開支的重點轉向經濟效益高的領域和有利於改善收入分配的領域(如文教衞生和基礎設施);⑶開展稅制改革,降低邊際稅率,擴大稅基;⑷實施利率市場化;⑸採用一種具有競爭力的滙率制度;⑹實施貿易自由化,開放市場;⑺放鬆對外資的限制;⑻對國有企業實施私有化;⑼放鬆政府的管制;⑽保護私人財產權。
美國著名學者諾姆.喬姆斯基在他的《新自由主義和全球秩序》一書中明確指出「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指的是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一系列理論,它們由美國政府及其控制的國際經濟組織所制定,並由它們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實施」。
華盛頓共識的挑戰-
「華盛頓共識」雖然成為全球主流的發展理念,但仍不免遭遇其他思想的挑戰。主要的挑戰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歐洲價值觀」,二是「後華盛頓共識」。
「歐洲價值觀」基於歐洲傳統的社會民主主義價值理念,在強調經濟增長的同時,倡導人權、環保、社會保障和公平分配。但是,近20年來,歐洲福利社會型的資本主義在與美英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競爭中處於劣勢,歐洲國家在政策導向上整體向「華盛頓共識」靠攏,因此「歐洲價值觀」對「華盛頓共識」的挑戰是軟弱乏力的。近年來,更加有力地對於「華盛頓共識」的挑戰是以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為代表的一批西方學者提出的「後華盛頓共識」。
「後華盛頓共識」強調與發展相關的制度因素,認為發展不僅是經濟增長,而且是社會的全面改造。因此,「後華盛頓共識」不僅關注增長,還關注貧困、收入分配、環境可持續性等問題,它還從信息不對稱出發,指出市場力量不能自動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承認政府在促進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批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亞洲金融危機前後倡導的私有化、資本帳戶開放和經濟緊縮政策。
甚麼是「北京共識」?為何會與「華盛頓共識」拗手瓜?
正是在2004年,美國經濟學家喬舒亞.庫珀拉莫(Joshua Cooper Ramo)首次在政治詞典中引入了「北京共識」一詞,用來強調1978年以後出生在中國的一些社會經濟學說。
這個經濟學說是甚麼?一直以來西方經濟學家都不大理會,只講是計劃經濟、「5年計劃」,但之後中國已經改講為「5年規劃」。「計劃」和「規劃」有甚麼分別,老外不大了解,就算識中文的,也不大了解,以後有機會再談。
但無論是「計劃」還是「規劃」,中國的製造業值於2010年佔世界的18.9%,第一次高於美國的18.1%,之後就一直領先美國至今。西方社會突然驚覺,於2011年1月的達沃斯經濟論壇上,不少人都談論「北京共識」。但關於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究竟是甚麼,並沒有達成共識。
當時中國已經成為第二大經濟體,超越日本並緊跟美國,這一模式在某種程度上挑戰了西方民主資本主義。當時許多富裕資本主義國家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面對高債務、高失業率和政治僵局的難題,中國經濟竟能急速發展,當然受西方關注。
但是,究竟中國模式的特點是甚麼?達沃斯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經濟學家,試圖對這個問題提出一些看法,引用他所說,有4個關鍵特徵︰⑴政策工具包︰中國當局有隻有形之手來幹涉經濟,他們可以有管理政策和抽收,例如如果他們覺得股票價格不合適,他們可以毫不猶豫地幹預金融市場;⑵國企︰許多公司不僅是國有的,而且還對政府負責,政府選擇管理層和經理向政府報告。他們的薪酬低於西方國家,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薪水較低;即使是中國工商銀行,資產值是全球最大的,據報其阿頭每年的收入不到20萬美元;⑶資源︰北京控制著非常大的資源,他們不僅擁有近3萬億美元的外滙儲備,並從國有企業獲得源源不斷的利潤,而且還控制著所有的土地。這位經濟學家說︰「中國沒有財政問題。如果他們當局需要錢,他們可以出售一些土地。」;⑷長期規劃︰北京當局制定了長期戰略重點,然後在5年計劃中有系統地追求。
發展才是硬道理
是否只因為中國經濟亮麗,才讓西方要討論「北京共識」?不是,自從1989年經濟學家約翰.威廉姆森首先想到被稱為「華盛頓共識」的經濟和政策建議以來,這一共識成為了發展中國家刺激經濟增長的模式,不跟這模式,就不會有IMF和世界銀行的貸款。「華盛頓共識」包含了開放的貿易政策,私有化和放鬆管制,為擁抱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理想提供了第三世界發展的單程路。
可惜,「華盛頓共識」的執行結果卻不太好,正如塞拉和斯蒂格利茨所主張的(Harris, 2008),共識導致了1990年代金融動盪期間的多重貨幣危機、停滯和衰退,並最終導致了幾個國家的經濟體系崩潰了。最近的和更嚴重的美國金融危機始於2007年底,這進一步削弱了對「華盛頓共識」的信任。
「華盛頓共識」有10條發展規條,主要指向金融發展,這可以讓有龐大資本的美國企業鋪路,講炒技,第三世界即是第尾世界,就算香港一眾金融精英,你叻得過摩笛、高佬?日本不就是死於美國的金融「銀彈」中?(詳細以後有機會講)。1998年,有270多條金融大鱷(當然是美資為主)圍攻港股滙,當時朱鎔基每周六都坐鎮深圳了解戰情,敢動用港儲備去買股,你估真係港府能決定咩?其中如何打鱷,應可成經典金融攻防戰教案。
Peter Navarro新任特朗普的貿易及工業政策處長,日前在《金融時報》為文,各位只要看看,便知甚麼是赤裸的單邊主義,他謂如果中國的2025工業計劃開展到,美國便沒有經濟前途,更會威脅到美國的國家安全。嚇?即是叫停中國2025,不讓中國發展?
昨日《金融時報》的主筆Martin Wolf為文指出,對美國的威脅,不是來自中國,而是西方國家資本家只顧「尋租」(Rent Seeking),即只搵短期錢,而犧牲長期投資,當有金融危機時,就用貨幣政策(即QE)來意圖脫困,故西方國家應好好反省。
Martin Wolf之言,說明了「華盛頓共識」與「北京共識」之別,發展才是硬道理,只管消費,遲早無,楚原話齋,人又老時無得撈,應知後生時儲番個錢,此即是幸福是要靠幹出來的。
轉載自:晴報
政經頑石不低頭 - 石鏡泉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www.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