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是揚專欄】金融騙局多,受騙比騙徒更混帳?
【羅是揚專欄】金融騙局多,受騙比騙徒更混帳?
幾天前路過尖沙咀柏麗購物大道,十室九空的慘況固然歷歷在目,放置在尖沙咀警署門外的大型「提子」雕塑,也同樣搶鏡。近年警方不斷宣傳「提子」,希望市民可以提防騙子,減低騙案發生的機會。想不到被騙子砸
中的,竟然會是香港政府!而且是合約金額高達5,000萬元以上的騙案。
說實話,政府受騙的本質,已經是負面得不能再負面,處事烏龍、馬虎的標籤,註定因此事而刻在公務員的恥辱柱上。以香港人的記憶,幾個星期後應該就沒事了。
政府受騙固然無奈,但這只是本文的引子。騙子確是無處不在,大力提倡「提子」確有其需要。單以近兩星期的新聞,先有學生「請槍」騙獎,再有內地教育機構在港「借殼」辦學,然後到網約車平台司機黑工扮「陀地」,再到今次連政府也受騙的假水事件,無獨有偶,這四件涉嫌造假案,有三件都與內地有關。網上多年前有句戲言:「大陸甚麼都是假,只有騙子是真的」,看來香港融入大灣區,卻把內地的騙徒文化也融入到香港去。
金融業騙子同樣多,「無料扮四條」已是小兒科,有若幹從業經驗的人,稍為傾談已知龍與鳳,所以搞「裝B」來拿著數的金融騙子,近年已減少不少。造假數,不,應該叫作粉飾財務報表的行徑,又說不上是騙子,最多只是利用會計技巧,將好的一面誇大呈現,將差的一面盡量隱藏,明目張膽的造假數,著實不易,畢竟核數師簽名後就有責任,誰也不敢以自己的專業資格和職業生涯來作賭注。反倒是靠跑數為生的金融業銷售人員,有時卻因為對業績著急,容易著了騙徒的道兒,類似的不幸事件也真的事有聽聞。
基金銷售、股票開戶、財富管理、保險經紀代理等,稍為從業年資較長的,總會聽過、甚至遇過轉錢騙局。簡單來說,就是某人不知通過甚麼途徑認識了作為前線銷售人員的你,客戶聲稱自己有幾百萬人民幣需要投資,叫你弄個計劃書出來。賣基金又好、賣股票保險等的也好,聽到這裡,或許以為天降大客戶,拿了客戶的基本資料後,就捱更抵夜弄個計劃書出來,還附帶不同情景下的預期回報等。然而這份心血,注定只是被人利用。
這類騙徒究竟如何下手?就是在當銷售建議書做好時,他就會說,外匯管制下,每年能轉出境外的資金只有5萬美元,但今次計劃的投資額,相等於幾百萬港元,你有渠道幫我把錢轉出來嗎?說實在,要轉錢,行內人的方法還是有的,但通常也有些少手績費,接下來的操作才是騙局所在。騙徒假扮的客人會入一張支票,到內地的某個指定戶口,例如是轉錢的服務商,當服務商收到短訊或由銀行傳過來的訊息,說錢已經到帳了,服務商就替客戶將錢傳入香港的客戶戶口,又或客戶在基金公司或證券行已開立的戶口,但轉眼間,錢已隨即被轉走,而在內地入的那張票,原來也是假的,收到的短訊並不代表錢已傳送好,只是代表收到了入賬指示。一天過後,客戶的錢沒有進來,但錢已傳送到客戶戶口,想追也追不了。
與內地同業傾談過,原來他們也有類似的騙局,不過方向是相反的。他們普遍是收到客戶要求,說因為從事外貿,有些錢留在香港戶口,而且是美金的,想把錢轉回內地,兌成人民幣買理財產品,尋找作為前線銷售的他們的幫助。同樣是一張會撤回的支票,也同樣是錢已匯走一去不返。「橋唔怕舊,最緊要受」,騙局能夠成功,利用的是銷售人員跑業績的焦急。
自媒體及AI的普及,造就了更多元化的騙局,甚麼「如何讓你小紅書小眼晴破萬」、「企業自媒體爆款營運」的網上課程,多不勝數,但這類課程,一半以上都是騙局,付錢後給你一條假Link,入面甚麼都沒有;不過類似招數已被拆解,再中招的機會甚微。取而代之,是更直接的AI獲客系統,每天替你或貴公司的微信,自動添加100個有財力和需求的潛在客戶,讓作為銷售人員的你可以擴闊人脈。聽起來當然很理想,但實際收了費用後,這個獲客系統的聯絡人,也會突然人間蒸發,微信帳戶也會封鎖了你。
聽內地行家說,有內地券商的某地方營業廳,主管是個上了年紀的券商老兵,不知通過哪個朋友的介紹得知了相關系統,以為可為公司找更多客戶,於是用了推廣預算來付費,結果呢?自然是被騙了,還要向領導交代。還有一個更難懂的,是有人曾向負責跑Deal、找內地公司來港上市的Corp Fin人,推薦通過AI、找尋有興趣來港上市企業的系統,又竟然有跑Deal的人真的信了,付費後才發現自己做了傻瓜。我不敢說中騙局的人很蠢,因為在能否達標的壓力下,一時之間當局者迷,也難以怪責甚麼。
內地騙局雖然多,但真正騙到大企業的,其實十分有限,畢竟大企業通常有系統、有流程,就算要騙,到過錢也需要層層審批,也不易通過這麼多關卡。對比本次政府招標受騙,只能跟著唱,物流署馴服就似綿羊,署長太善良大多打敗仗,受騙的那個比騙徒更混帳。
羅是揚
【羅是揚專欄】金融騙局多,受騙比騙徒更混帳?
幾天前路過尖沙咀柏麗購物大道,十室九空的慘況固然歷歷在目,放置在尖沙咀警署門外的大型「提子」雕塑,也同樣搶鏡。近年警方不斷宣傳「提子」,希望市民可以提防騙子,減低騙案發生的機會。想不到被騙子砸中的,竟然會是香港政府!而且是合約金額高達5,000萬元以上的騙案。
說實話,政府受騙的本質,已經是負面得不能再負面,處事烏龍、馬虎的標籤,註定因此事而刻在公務員的恥辱柱上。以香港人的記憶,幾個星期後應該就沒事了。
政府受騙固然無奈,但這只是本文的引子。騙子確是無處不在,大力提倡「提子」確有其需要。單以近兩星期的新聞,先有學生「請槍」騙獎,再有內地教育機構在港「借殼」辦學,然後到網約車平台司機黑工扮「陀地」,再到今次連政府也受騙的假水事件,無獨有偶,這四件涉嫌造假案,有三件都與內地有關。網上多年前有句戲言:「大陸甚麼都是假,只有騙子是真的」,看來香港融入大灣區,卻把內地的騙徒文化也融入到香港去。
金融業騙子同樣多,「無料扮四條」已是小兒科,有若幹從業經驗的人,稍為傾談已知龍與鳳,所以搞「裝B」來拿著數的金融騙子,近年已減少不少。造假數,不,應該叫作粉飾財務報表的行徑,又說不上是騙子,最多只是利用會計技巧,將好的一面誇大呈現,將差的一面盡量隱藏,明目張膽的造假數,著實不易,畢竟核數師簽名後就有責任,誰也不敢以自己的專業資格和職業生涯來作賭注。反倒是靠跑數為生的金融業銷售人員,有時卻因為對業績著急,容易著了騙徒的道兒,類似的不幸事件也真的事有聽聞。
基金銷售、股票開戶、財富管理、保險經紀代理等,稍為從業年資較長的,總會聽過、甚至遇過轉錢騙局。簡單來說,就是某人不知通過甚麼途徑認識了作為前線銷售人員的你,客戶聲稱自己有幾百萬人民幣需要投資,叫你弄個計劃書出來。賣基金又好、賣股票保險等的也好,聽到這裡,或許以為天降大客戶,拿了客戶的基本資料後,就捱更抵夜弄個計劃書出來,還附帶不同情景下的預期回報等。然而這份心血,注定只是被人利用。
這類騙徒究竟如何下手?就是在當銷售建議書做好時,他就會說,外匯管制下,每年能轉出境外的資金只有5萬美元,但今次計劃的投資額,相等於幾百萬港元,你有渠道幫我把錢轉出來嗎?說實在,要轉錢,行內人的方法還是有的,但通常也有些少手績費,接下來的操作才是騙局所在。騙徒假扮的客人會入一張支票,到內地的某個指定戶口,例如是轉錢的服務商,當服務商收到短訊或由銀行傳過來的訊息,說錢已經到帳了,服務商就替客戶將錢傳入香港的客戶戶口,又或客戶在基金公司或證券行已開立的戶口,但轉眼間,錢已隨即被轉走,而在內地入的那張票,原來也是假的,收到的短訊並不代表錢已傳送好,只是代表收到了入賬指示。一天過後,客戶的錢沒有進來,但錢已傳送到客戶戶口,想追也追不了。
與內地同業傾談過,原來他們也有類似的騙局,不過方向是相反的。他們普遍是收到客戶要求,說因為從事外貿,有些錢留在香港戶口,而且是美金的,想把錢轉回內地,兌成人民幣買理財產品,尋找作為前線銷售的他們的幫助。同樣是一張會撤回的支票,也同樣是錢已匯走一去不返。「橋唔怕舊,最緊要受」,騙局能夠成功,利用的是銷售人員跑業績的焦急。
自媒體及AI的普及,造就了更多元化的騙局,甚麼「如何讓你小紅書小眼晴破萬」、「企業自媒體爆款營運」的網上課程,多不勝數,但這類課程,一半以上都是騙局,付錢後給你一條假Link,入面甚麼都沒有;不過類似招數已被拆解,再中招的機會甚微。取而代之,是更直接的AI獲客系統,每天替你或貴公司的微信,自動添加100個有財力和需求的潛在客戶,讓作為銷售人員的你可以擴闊人脈。聽起來當然很理想,但實際收了費用後,這個獲客系統的聯絡人,也會突然人間蒸發,微信帳戶也會封鎖了你。
聽內地行家說,有內地券商的某地方營業廳,主管是個上了年紀的券商老兵,不知通過哪個朋友的介紹得知了相關系統,以為可為公司找更多客戶,於是用了推廣預算來付費,結果呢?自然是被騙了,還要向領導交代。還有一個更難懂的,是有人曾向負責跑Deal、找內地公司來港上市的Corp Fin人,推薦通過AI、找尋有興趣來港上市企業的系統,又竟然有跑Deal的人真的信了,付費後才發現自己做了傻瓜。我不敢說中騙局的人很蠢,因為在能否達標的壓力下,一時之間當局者迷,也難以怪責甚麼。
內地騙局雖然多,但真正騙到大企業的,其實十分有限,畢竟大企業通常有系統、有流程,就算要騙,到過錢也需要層層審批,也不易通過這麼多關卡。對比本次政府招標受騙,只能跟著唱,物流署馴服就似綿羊,署長太善良大多打敗仗,受騙的那個比騙徒更混帳。
羅是揚

【羅是揚專欄】金融騙局多,受騙比騙徒更混帳?
羅是揚專欄 - 羅是揚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