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3年9月6日 星期五

點石成金 - 石鏡泉 2013年9月6日

點石成金 - 石鏡泉 2013年9月6日

昨文無題,是引用國內文章,今天仍是引用國內文章,有些刪減,故仍是無題。大家看,大家評便是。

亞洲華人首富李嘉誠撤資香港,很多人直覺判斷是,中國的房價太高了,泡沫太大了。

BWCHINESE中文網訊,香港首富、身家過2000億的李嘉誠家族正在勾畫248億資產大騰挪的路徑圖,李嘉誠「棄港投歐」意圖愈來愈明顯。在被譽為「超人」的李嘉誠,近期一系列減持中資項目引來外界諸多猜測,“逃離香港入駐海外”的傳言喧囂至上。

雖然,2010年以來,長和系總共在香港和中國內地以外完成了11筆收購,涉及金額約1868億港元。

但最近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以及和記黃埔便相繼宣告或將拋售百佳超市、上海陸家嘴東方匯經中心OFC寫字樓和廣州西城都薈廣場和停車場,涉及金額約為410億港元。

這令這位原本就已陷入「撤資香港」、「投資重心西移」等輿論漩渦的「超人」再一次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中國證券網》援引盛富資本和協縱國際總裁黃立衝觀點認為,李嘉誠趨向低位歐洲資產表明認可中國房價高位。

現在市場上普遍認為,新興市場隨著美元的升值會出現一些大幅度的調整,李嘉誠家族近期的策略是大舉投資歐洲特別是英國的資產,因為李嘉誠認為,現在歐洲的資產處於低位階段,內地和香港是高位,減持高位資產,增持低位資產,符合李家的投資理念。

海外業務無疑成為和記黃埔收益總額佔比最高的市場,而從近年來李嘉誠購買海外資產,也可以看出李嘉誠逐漸把一些事業重心轉向歐洲。

李嘉誠的「歐洲情結」尤其濃厚,從2000年第一次海外投資被人熟知後;2010李嘉誠長子李澤鉅率領長江基建、電能實業和李嘉誠基金會聯手,斥資58億英鎊(約700億港元)從法國電力公司(EDF)手中拿下英國電網業務後,李嘉誠的海外投資版圖迅速拉開;2013年上半年李嘉誠共4次出手購買海外資產。

2013年1月,長江基建以32億港元代價收購新西蘭EnviroWaste廢物管理公司,開拓廢物管理基建業務。

2013年3月,和記港口信託以39億港元從DP World收購亞洲貨櫃碼頭全部股份,提升葵青港區整體操作的靈活性及效率,加強國際中轉業務。

2013年6月,嘉誠旗下長江基建集團、長江實業、電能實業按35︰35︰20︰10的股權比例,成立一家合營企業收購荷蘭一家廢物轉化能源公司AVR-AfvalverwerkingB.V。,作價9.4億歐元(約97.7億港元)。該公司廢物轉化能源廠房處理量為歐洲第一。

2013年6月,和記黃埔旗下3愛爾蘭將以7.8億歐元(約80億港元)收購其愛爾蘭O2業務。英國媒體更戲言稱,李嘉誠海外併購幾乎買下「整個英國」。

棄港投英
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李嘉誠旗下的長和系一直在歐洲拓展併購業務。

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年底,和黃歐洲業務佔和黃整個集團盈利的比重已經由2010年的19%增長到了34%,而通過一系列的資產出售,其香港業務佔集團盈利的比重,則已由2010年的25%逐步降到了16%。

李嘉誠在報告中回應稱,集團致力於鞏固現有業務發展,同時放眼全球投資機遇。他強調,長和系會繼續在香港及海外投資,推動企業長期持續發展。

而在香港「地產霸權」的聲音愈演愈烈,樓市見頂的說法也不斷傳出,香港政府為抑制房價出重拳打壓樓市,讓房地產商受挫。

更不順的是,近三年,李嘉誠在香港僅參與的兩個碼頭在併購後,爆發了大規模的碼頭工人罷公事件。2013年5月,碼頭近千名工人因不滿工資低而停工40餘天,最後和記黃埔妥協加薪9.8%才得以平息事端。

在港投資壓力愈發加大,海外業務卻一片飄紅,最終讓有“歐洲情結”的李嘉誠棄港投英。

BWCHINESE中文網專欄作家李俊撰文表示,李嘉誠一邊在出售內地、香港資產的同時,另外一邊卻在大舉在歐洲收購資產。為甚麼?

據《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2007年的金融危機使李嘉誠的財富縮水了1000億,1996年,大盜張子強曾綁架了李嘉誠長子李澤鉅,並持槍闖入李嘉誠住所,取得十億元贖金後逃去。

這些事件並沒有影響李嘉誠對香港的信心,甚至在一年前的2012年,李嘉誠還做出這樣的表白:“我1940年到香港,對這片土地有特別的感情,自己身為中國人,永遠都是中國人。我絕對不會從香港撤資,我說話很少那麼堅定。”然而在短短不到一年時間裏,李嘉誠卻出現了差不多180度的轉彎。

2013年5月,李嘉誠旗下公司參股的香港國際貨櫃碼頭髮生了近千名工人因不滿工資低而停工40餘天,最後以加薪9.8%才得以平息事端。這些事件讓李嘉誠感到心寒,自由市場榜樣的香港變得愈來愈保守。

香港搞起奶粉限購是一種雙輸的局面,更是和自由市場格格不入,也把香港自由經濟形象毀掉了。限購令導致奶粉銷量急跌,出現了有貨無人買,嚴重損害香港商人的利益。現在,香港還效仿大陸的住房限購令政策。

據世界銀行《2013年營商環境報告》:「香港連續七年落後於新加坡,有25%受訪者認為,主要因為創業及營業成本遠超新加坡。」一旦反市場的力量開始上升,那麼最會創造力、對市場環境要求最高的人,將會離開香港。李嘉誠棄港投歐,正好說明了香港的反市場開始上升。

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員李兆富說道:「第一,香港是自由港。任何國家的人都可以在香港做生意,哪怕他是一個跟大英帝國正在敵對國家的人也可以在香港做生意,香港只是英國的殖民定,不代表其他人不可以在這裏做生意。

第二,香港沒有關稅。所有貨物的進出口都不會打碎。為甚麼有這兩個設置?這兩個設置很有策略性:一是不希望香港把某些國家排擠出去,這是英國在其他殖民地的歷史教訓,如果一個貿易港只是大英帝國容許的國家做生意,其他國家會要競爭把這個地方打下來;

二是免關稅,這有一個很重要的考慮--當時香港有很多海盜,如果有關稅,那些海盜會用其他方法處理貨物,不會在這個地方進出口。這不是很高深的學問,但這兩個概念150年來都是香港很重要的原則。現在有奶粉限帶令,差不多把以前的原則放棄。」

如今,香港已經背叛了堅持了150年的原則。這些年以來,香港不斷放棄自由市場理念。1997年6月30日香港政府通過最後一條法令--《保護海港條例》,從此香港就沒有再造新土地。在環保主義者看來,這樣做很合理,但是對經濟影響是非常大。

以前,香港很多土地都是通過填海而創造出來,這對經濟是有好處。但有時候環保主義者害人不淺,簡直是一種奢侈生活。有一些富人花幾千元買了一個所謂節省燈,節省了幾度電,這不是奢侈生活是甚麼?

李嘉誠只是一個商人,看到香港營商環境的惡化,這是他棄港投歐的原因。長江基建集團董事總經理甘慶林表示說:「英國擁有良好的營商環境、完善和成熟的法律、財務及受規管業務制度,集團視英國為最理想的投資地點之一。」

李嘉誠棄港投歐,這是香港人值得反思。香港搞限購令、搞標準工時等,這都是給香港自由市場形象的抹黑。或許,李嘉誠的逃離只是一個開始而已。

點石成金 - 石鏡泉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