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增加收入還是控制支出?
財政預算案沒有新意,是意料中事。大多數的東西都是現有的,如機場、酒店、醫療等發展。反而是在增加收入上沒有著墨,如開徵銷售稅、酒店房租稅、陸路入境或是離境稅等。銷售稅的影響深遠,不可以一時之間便開徵,而陸路入境或是離境稅卻政治非常,相信實行起來困難重重,反而是酒店房租稅可以再次開徵。
香港在2008年暫時免收了酒店房租稅,澳門仍然維持。香港有那麼多的旅客前來,收取3%-4%的酒店房租稅,可望帶來近10億元的收入,數目不算大,但可以用於減少因自由行而來的社會問題,如津貼或支付港鐵增加其班次。
財政司司長在預算案中指出結構性赤字會在七年後出現,即是持續的入不敷出。有此情況時,究竟是增加收入,還是控制支出?控制支出有必要,但有一個極限,否則會影響正常的運作及生活水,此點可用於機構理及個人理財。
政府要增加收入殊不容易,香港的收入分佈主要是利得稅(約27%),地價收入(16-19%),印花稅(10%),薪俸稅(約12%),投資收入(6-9%)。其實投資收入的比重可以增加一點,一如新加坡政府的主權基金,它們採取較為積極的投資。
淡馬錫基金有約13,000億港元的資產,過去3年每年的回報接近5%,比起香港的外匯基金為佳。它們採取較積極的投資方法。在它的2013年度回顧中,便有「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口號。在2013年,它的純利為10.6億坡元,約700億港元。去年香港的外匯基金收入為759億元,基金的規模比起淡馬錫為大,約28,000億港元,可見在投資表現的確有改善的空間。
當投資的收入超過1,000億元時,其實已經差不多是政府全年收入的四分之一,不用過份依賴由地產而來的地價及印花稅收入,以及與經濟週期息息相關的利得及薪俸稅,有些人就是因為投資收入了得,而不用過份擔心由工作而來的收入。
李兆波
理財多面睇 - 李兆波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