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大雨的教訓
星期日晚上的大雨,有人說是50年一遇,渠務署說是200年一遇,在其官方網站,有關的說法:
http://www.dsd.gov.hk/TC/Files/flood_prevention/flood_protection_standards/cstandard02.pdf
渠務署有為各區界定防洪的標準:

所以,如果是50年一遇,就只有鄉村和農地會出現水浸;如果是200年一遇,則只有市區排水幹渠系統可以抵禦。
不論是50年還是200年一遇的大雨,成個香港「反曬艇」就是事實。有意見認為,有必要將各項硬件和軟件全面提升,當中就難免涉及成本。現時主要的防洪工程,都是以50年一遇為基準,要提升都在於將鄉村排水系統從10年升到50年,未必是整個市區都要是200年,否則如此追逐,是無止境的。
有人問筆者:何解香港島較少水浸,但九龍新界又有呢?答案是:港島的排洪基建到位,西九龍也有地下儲水池,興建多個排洪隧道,洪水直接排出大海。主要的市區排洪工程有:


最顯著的是以前太子段的彌敦道經常水浸,近年已很少出現。可是新界幅員廣闊,而且土地價值較低,自然就未必有這些類型的基建。側面上反映到,地段價值也會各走極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至於想住村屋的朋友,要留意是否水浸黑點:
http://www.dsd.gov.hk/TC/Flood_Prevention/Our_Flooding_Situation/index.html
不然,就好似討論區有一篇文咁,租左才知道會水浸,喊都無謂!
趣遊樓市 - 脫苦海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