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觀點 - 施永青
《壹週刊》的起與落
2015年07月21日
近期,市場上不斷流傳對《壹週刊》的不利消息;真沒想到這份曾在行內創先河並叱吒一時的雜誌,也開始由盈轉虧,弄到非裁減員工不可。
想《壹週刊》在90年代初成立時,曾令行內耳目一新。黎智英以辦企業的氣派突破傳統文人辦報的
迂腐。他一開始就在定位清晰的基礎上,在宣傳上大量投入,達到一鳴驚人的效果。此外,他又高薪聘用大量專業人手,令讀者對雜誌的質素抱有信心。再者,他又不怕得罪權貴,令讀者相信雜誌對尋求真相極其執著。傳統的本地雜誌在這些方面明顯有所不如,令《壹週刊》成立不久就能夠在行內建立領導地位。
成立初期,《壹週刊》的政治立場並沒有像今天那麼鮮明,可以接受它的讀者較多。當初,他們還設有風月版,似乎不太理會政治形象。他們的主要賣點是專門揭露社會名流(主要是娛樂圈)的私隱,以滿足一般讀者的八卦心理。能夠看到社會上地位較高的人尷尬與無奈,可令平時不甚如意的小讀者在心理上獲得一點安慰。《壹週刊》的主要吸引就在這裏。
然而,這種做法很快就有跟風,市場上很快出現了多本更善於滿足讀者庸俗需要的刊物。連壹傳媒自己也出了一本《忽然1周》,去填補《壹週刊》未能覆蓋的市場空缺。如是令《壹週刊》無法保持銷量最高的龍頭位置。
高峯期,《壹週刊》的銷量超過16萬份,現在跌到只有6萬份左右,少了超過六成。壹傳媒沒有單獨公布《壹週刊》的盈虧狀況,相信被歸類在書籍、雜誌與印刷的項目內。在剛過去的財政年度裏,這一項目由盈轉虧,上半年蝕了456萬元,下半年的虧損倍增,蝕了2,116萬元。情況看來正急劇惡化。
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廣告商受到壓力,不敢在《壹週刊》登廣告所致。我不排除這個可能性;但政治壓力只能影響廣告商,卻很難施加在個別讀者身上;從《壹週刊》的銷量也在急劇下降的情況來看,讀者流失才是今次裁員的主因。我想,以黎智英的作風,只要仍有讀者擁護,即使虧損也會經營下去。
我不知道別人為甚麼不再愛看《壹週刊》,我自己是因為時間不夠,不想花時間去看價值不高的八卦新聞,事實上很多貌似吸引的標題,內容卻是小題大做,想譁眾取寵罷了。
誇大的報道方式已令人懷疑它的真實性。最可怕的是,它對別人的私隱毫不尊重,常為了增加銷量,完全不理會是否有無辜者會受到傷害。所以發展到後期,已沒有多少名人肯接受《壹週刊》的訪問。
此外,我相信亦有一部分讀者是因為黎智英的政治立場而抵制《壹週刊》的,他們想在香港過安穩的生活,而黎智英卻主催抗爭,損害了他們的既得利益。佔中運動之後,黎智英雖辭去了壹傳媒的職務,但他在佔領運動時的表現,可能仍影響著某部分讀者對這份雜誌的取態。
回首頁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