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施永青 am730C觀點 2015年12月4日

施永青 am730C觀點 2015年12月4日


C觀點 - 施永青
應助更多的人入住公屋嗎?
2015年12月04日



由未來@HK的民意調查發現,73.8%的被訪者都認為:政府應該增加居住在公共租住單位的人口比例;持相反意見的只有4.9%。

 

在這個問題上,香港人的意見竟這樣一面倒,實在有點令我吃驚。我認為這種取態,並不符

合傳統的香港精神──主要憑自己的奮鬥令自己可以「住洋樓,養番狗」。

 
我應該屬於少數那些不想有愈來愈多香港人要入住公屋的人。住在公屋有甚麼好呢?公屋是社會上最起碼的單位,居住環境稱不上理想。現時香港約有三成人住在公屋,這個比例應比80年代的高峰期少。這是好事,這代表有更多的人可以憑自己的努力入住私屋。整體而言,私屋的居住環境勝過公屋,這代表香港的居住環境在改善。但如果香港有更多的人要入住公屋,那豈不是代表香港的居住環境在轉差?難道要全港居民都要入住公屋,我們才覺得滿意?

 
公屋的流轉難度很高,等同入住後就不容易改善環境。入住公屋後,居住的環境是否屬於擠逼,也得由房委會決定,個人的話語權很低。公屋居民來年如果想減租,也得借助政客去說項。自己單獨一家去與房委會談判,不會有結果。命運可謂並非掌握在自己手裏。這種做法似社會主義(社會決定個人命運),不似資本主義(個人決定自己的命運)。不明白為何新一代的香港人會喜歡社會主義多過資本主義?

 
或許,如果把問題改為公屋是否你的理想居所,會多過一半人說不是。本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為何自己不想住的地方,想更多的香港人去住?

 
我相信,被訪者在答問題時,是在為社會作判斷,而不是在為自己作判斷。被訪者知道香港有很多人要住劏房、住籠屋,都在排隊輪公屋,所以想政府多建公屋,以改善那批人的居住環境。

 
然而,這只是解決眼前問題的策略,並不是政府應有的長遠策略。長遠而言,我們應樂於看到,香港人的收入愈來愈高,有愈來愈多的人可以憑自己的努力入住私屋,以後不用再依賴政府。政府的政策,應締造一個這樣的環境。

 
現時,政府順從社會上某些意見領袖的主張,把六成的新土地供應都用作建資助房屋,只有四成用來建私屋。這個比例,現時還可以接受,因為社會的確需要先解決公屋輪候冊上的人的燃眉之急。但長遠下去,會導致私屋的供應太少,香港人的居住環境沒有條件作進一步的改善。

 
此外,私屋供應不足,還會造成惡性循環。因為私屋供應少會助長樓價上升,樓價上升後,就會有更多的人要輪候公屋。因此,我贊成逐漸把公屋與私屋的供應比例,由六四比,變成四六比──四成公屋,六成私屋。這樣,香港人的居住環境才能有更好的改善。

回首頁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