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利字當頭 - 利世民 2016年1月28日

利字當頭 - 利世民 2016年1月28日


利字當頭:內地「水份」成常態


■大陸所謂GDP增長,不少是固定資本投放帶來的資產價格升。 資料圖片



嚴格來說,消費物價指數(CPI)上升,不反映我們在教科書中所理解的通漲,尤其是短期而言(short run)。在市場經濟裏,除了消費品還有資產;政府和央行的幹預,往往先影響到資產價格

,然後才漸漸改變經濟體系的平衡,令消費物價變動。大多數情況下,在競爭下做生意的人,總會想將售價和成本抑壓,所以在短期以CPI看信貸寬鬆的影響,很易得出錯誤訊息。

當消費物價上升,反映政府和央行的幹預已現反效果,多數情況下,央行和政府想救的是資產價格;物價上升是政治難題。當央行見到物價上升,必然要採取行動,然而貨幣緊縮政策對控制消費物價,功效雖立桿見影,但貨幣緊縮政策令資產價格跌,在槓桿效應下令銀行和企業的資產負債表縮水得更嚴重。

所以大多數國家對經濟調控,最重要的掌握對通漲和通縮的了解,當中工具包括消費物價指數。至於GDP增幅,反而是其次;除非是蘇維埃式計劃經濟國家才相信政府有能力影響GDP。

「大陸過往不是有保八、保七嗎?」無錯,這是過去十多年來對大陸經濟的迷思。有理由相信在2009年後,大陸的所謂GDP增長,不少是固定資本投放帶來的資產價格升,即所謂的「水份」,統計局推算實際GDP的Deflator,不將資產價格的因素計算在內,令「水份」成為常態。過去兩年大陸已現通縮,GDP仍有6.9%,怎能教人相信數字的真確性?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
本欄逢周二、四刊出

利世民
利字當頭 - 利世民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