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校監必然制」教育局卸責彭定康 再反證梁特政府「有權用盡」│廣雅仁
前港督彭定康(Chris Patten)日前在Project Syndicate,以「The Closing of Academic Mind(學術精神的禁閉)」為題撰文,指為維持院校學術自主,各大學應有權選出自己的校監。他
又相信,特區政府對本地大學的一系列動作,來源於北京政府,原因很可能是2014年學生積極參與佔領運動。教育局今日發表新聞稿,直指彭定康的論點「罔顧事實」。
聲明指出,彭定康就任港督期間,1994年會同行政局批准,城市理工學院、浸會學院及理工學院升格為大學,並確立(新聞稿英文版本為:reaffirm(再次肯定))由港督出任本港所有政府資助大學「Chancellor」的法定制度,而彭定康在他餘下的任期並未有修改此制度及法例,令該法例延續至香港回歸,所以特首校監必然制正是源自彭定康的決定。聲明又批評彭定康指「因為學生積極參與2014年的佔領運動,令他們就讀的大學要受懲罰,相關行動是來自北京政府」的說法,認為是毫無事實根據及無中生有。聲明又重申,香港的學術自由受《基本法》保障,特區政府亦一直致力維護院校自主。
雖然特首校監必然制是港英政府遺留下來政策,但教育局將責任全部推給彭定康卻又有否公平呢?首先,彭定康當時對該制度的表態是如何已經無從稽考,但其實彭定康在他的文章中曾指自己曾要求辭任校監,但被拒絕。教育局的聲明,似乎選擇性忽略了這一點。
其次,教育局指彭定康在擔任總督期間沒有修改制度。但這一點,卻正正突出了作為總督,彭定康並沒有像現任特首梁振英這般,處處「有權用盡」。《信報》創辦人林行止曾於今年1月初以題為<有權不用非特首 恩怨情仇揭新章>撰文,批評梁振英在港大校委會主席任命一事上有風盡駛,背離前朝「有權不會盡用」的作風。林行止指出,香港有八間大學由行政長官(前朝是總督)出任校監,但只有香港大學的校委會主席是不經校委提名和推薦,素來由行政長官自行決定。梁振英無視社會反對聲音,執意任命李國章為校委主席,則是有權用盡的好例子。
另外,港大歷史系副教授管沛德(Peter Cunich)去年12月接受《南華早報》訪問時,亦提出,雖然主權移交前後,總督或特首任政府資助大學校監的制度沒有改變,但前後最大的不同在於對大學校委會成員的任命方面。管沛德指出,主權移交前大學會首先向總督提交一份提名名單,總督再從中任命校委會成員,但主權移交後,整個系統就變為由特首根據自己的意願任命。
由以上三點可見,對於社會討論已久的問題,教育局或特區政府沒有正視之餘,更將責任卸予旁人,做法不僅無助緩解社會矛盾,亦顯示出梁振英政府本身有多「濫權」。
(撰文:廣雅仁)(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林行止分享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www.post85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