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

施永青 am730C觀點 2017年10月12日

施永青 am730C觀點 2017年10月12日


從社會角度 看輸入外勞


從社會角度 看輸入外勞
勞工團體大都站在維護基層利益的立場,反對輸入勞工。他們認為:勞工界的工資不高,輸入外勞之後,必然會進一步拖低香港基層的工資,令他們的生活質素進一步下降。勞工團體有時還會以個別工人找不到工作的例子,企圖證明香港並沒有勞工不足的問題,

應該先盡量僱用本地工人,不必急於輸入外勞。他們認為:資方想輸入外勞的目的,是想降低成本,以便可以賺取更多的利潤。社會不應犧牲基層的利益,去助資本家賺錢。

這種說法似是而非,也獲得一些民眾認同;但若是深入去探討一下的話,就不難察覺,這些論調都十分表面,而且以偏概全,既不符合社會的利益,亦不符合基層的利益。

香港的勞動力是否足夠,不能以尚有個別工人未找到合適的工作來作結論。香港的失業率只有3.2%,幾近全民就業,說自己未找到工作的人只是少數,我們在判斷社會狀況的時候,宜看統計數字,不能單看個別人士的主觀感受。

其實,我們只要統計一下很多勞動密集行業的從業員的平均年齡,就可以知道,這些行業根本缺乏新人入行。建築業、運輸業、飲食業、物業管理業、老人護理業、廢料回收業等行業的從業員,其平均年齡大都超過四十歲,有些甚至靠近五十歲。這些都是本地社會需要的服務,如果長期人手不足,遲早會影響這些行業的服務質素,受苦的將會是香港人自己。

勞工團體或許會說,請不到人就應該加人工,工資夠吸引,自然會有年輕人入行,問題是這類行業本身的經營利潤不高,加工資會帶來加收費,廣大使用這類服務的民眾未必負擔得起。但如果加工資而又不增加收費的話,行業就只能增加從業員的勞動強度來作補償。這樣不但會對從業員的身體造成勞損,還容易發生工業意外,害己害人,整個社會都得為此而付出代價。

所以,從社會的利益來看,這類新一代年輕人不願意做,而必須有人在香港做的工作,最好就是請外勞做。這樣成本一定比現時低,廣大使用這些服務的香港人都可以在不用增加收費的情況下得到更好的服務。香港的基層都希望有更廉宜的交通運輸,更容易負擔的養老服務,以及更早可以建設完成的公屋等。

其實,香港不是沒有輸入外勞,菲傭就是外勞的一種。香港的外傭人數已靠近35萬人,她們為香港家庭解放了大量的生產力,其功效沒有人會懷疑。如果我們容許其他一些新一代不願意從事的行業也請外勞,香港的經濟規模就可以做得比現時大。經濟規模大了,才會出現更多的管理崗位,才可僱用更多的專業人士;香港教育出來的學生才不會懷才不遇。

新加坡政府在僱用外勞的態度上,就遠比香港開放。他們用了將近150萬外勞,佔本地工作人口的四成。結果,新加坡的生產力超越了香港,但人民的收入卻並沒有被拖低,生活質素已普遍好過香港人。可見輸入外勞並非洪水猛獸,香港的勞工界是否有點過慮?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