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8年1月11日 星期四

談財經 - 胡孟青 2018年1月11日

談財經 - 胡孟青 2018年1月11日


傳統媒體之救贖


傳統媒體之救贖


《紐約時報》減少免費文章數目。(資料圖片)
新聞媒體近年處捱打狀態,入不敷支,經營困難,完全處於網上時代衝擊與自身模式進退兩難困局。有收入才能營運,在香港搞一個新聞機構對大老闆來說,蜜月期後很大程度是負累,撇除其他任務,可能是自尋煩惱。西方新聞媒體雖有

崇高地位,但仍敵不過免費網上資訊影響。留意彭博網上版很多內容只先開放予註冊用戶,其餘文章雖未致於要收費,但刊發時間相當滯後。《紐約時報》最近更將開放予非繳費戶每月免費可閱讀文章由10份大減至5份。

路透社引述調查顯示即使是大型且具備品牌的新聞機構,受訪者信任程度相當有限,尤其是年輕一群及低收入階層。特朗普任美國總統後最成功之處,也許是棒打幾間美國大媒體,好一個Fake News標籤,美國多年來擔起作為制衡政府的新聞機構,一時間被打得落花流水。美國幾個主流重量級媒體衰於幾宗有關白宮消息的獨家報道及通俄門相關新聞,或令人懷疑到底是否朝中有人故意搞局。按路透引述的調查,文字媒體予人立場分明,信任低於電子傳媒,因受訪者信奉有圖有真相,有片為證。如美國幾大新聞頻道,除霍士外,不能倖免於特朗普假新聞的標籤。

資訊爆炸及網絡年代,讀者還要甚麼呢?如投資市場,專業投資者大部分需要的是無添加的硬事實、硬數字。要接收這些最Raw資訊,也許犯不著訂閱新聞,簡簡單單到相關政府單位、私人機構官方網頁就可。因網媒普及,評論門檻隨之而降,傳統媒體打著的深入分析旗號似乎愈來愈沒有市場。

看新聞到底是吸收資訊或為獲取共鳴的宣洩?如後者一旦成主流,社會根本毋須再有專業新聞機構存在。如何讓讀者願意繳費?甚麼資訊才令他們願意俾錢?這個問題一直未解開,新聞機構繼續掙紮。資訊及分析氾濫,傳統媒體再糾纏於以往模式、取材,注定失敗。如財經新聞,網上的股市資訊已叫人吃不消,報紙、電視叫座力相當有限。專題及探索的深入報道無疑是出路,但靠的是一批有質素、有思考、有理念的傳媒人操刀,遺憾已買少見少。本港好、國際媒體好,有迫切性走出以往多年框框,尤其是本地媒體,讀者層鬥不過網媒、財力敵不過內地官媒,最後形成資訊供應及內容走向極端,受害的一定是香港人。

談財經 - 胡孟青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