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師明﹕港股現終極一跌勝溫水煮蛙
【專訊】承接昨文,恒指今年初升至歷史高位回落,至今調整已差不多一年,時間上已夠足消化沽壓,但調整幅度還不足以令市場重新洗牌。倘若明年初可以出現終極一跌,重建秩序、貨落強者還好,否則繼續溫水煮蛙,調整隨時持續多一兩年。
恒指今年中向下突破跌穿29,500
點或250天線後,在已累跌一段時間及幅度,超賣仍未能拉動反彈,確認中期向淡,形勢就似2010年或2015年見頂後一蹶不振的尋底格局。
經過近一年調整,雖然與2010年或2015年相似跌勢,到近期反彈後發展出現不同的走勢,但正如2015年、2011年調整過程不一,時間或終點有機會相似。
恒指今年1月開始調整,至明年初正好約一年時間,而經過近月反彈後,近期已有重拾跌軌跡象,倘若明年初出現終極一跌,下試22,000點水平,則有機會與2010年及2015年一樣從高位跌約三成半,完成大型跌浪,並重組新升浪。
雖然要經歷陣痛,但還算好,而最令筆者擔心是陷入更長調整期,如2000年科網泡沬爆破後。
以往見頂後調整約10至12個月
回顧1994年以來,恒指月線圖早期跌穿12個月平均線(功用大約相當250天線),如1994年、1997年、2000年或2007年,由高位累跌45%至67%不等見底回升;直到2008年後,如2010年、2015年恒指高位跌35%、36%見底回升。
早期及近兩次見頂前升浪持續時間不一,如1997年、2000年、2007年,抑或2010年、2015年,升浪維持了19個月至54個月皆有,但見頂後調整時間卻差不多,大約10個月至12個月,除了2000年。
金融體系沒問題 再跌一兩成應夠
港股經過近二三十年發展,市場更成熟、深度大有改善,波動性減少,即升幅或跌幅下降,或不可與1990年或2000年後相比,一如近兩次跌幅小於四成便見底。
此外,2010年歐洲債務或2015年A股泡沫爆破,造成港股大跌,但沒有引發金融危機或流動性出現問題,只要今次資產調整沒有引發金融體系出現問題,再跌一兩成調整應該已足夠。
不過,2016、17年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北水大量湧入,帶領港股迅速走出2015年急回的谷底,出現V形大彈,情況與2000年科網熱潮,帶領港股走出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相似。
事實上,2010年、2015年、2018年恒指呈一浪高於一浪,與1994年、1997年、2000年形成一浪高於一浪相似,若2016至18年升浪為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一大升浪,並需要消化過去10年量寬產生資產泡沫,那則有機會陷入更長調整,如2000年科網泡沫爆破後調整了3年。
中小型股升跌市也跑輸大型股
恒指今年沒有出現股災式下跌,其一原因是近年資金向大型股傾斜,昨天指截至12月21日的今年有超過三成行業跌幅超過兩成,明顯跑輸恒指,若以市值來看也可見此現象。
恒生綜合大型股、中型股及小型股指數今年迄今分別跌16%、26%及20%,大型股跑贏中型股及小型股,但這情況在2010年之後已經出現,中型股指、小型股指分別與大型股指相比2010年見高位後呈現跌勢,雖然2012至15年轉穩反彈,但2015年重現跌勢,中型及小型股在跌市或升市也跑輸大型股。
這情況亦出現在恒指相對標普500指數上,2010年來恒指相對標普500持續下跌,即使近月低位反彈。不少券商預期2019年隨美元見頂、美股重創,將利好資金重新流向新興市場,港股可望受惠,而港股近月表現堅挺,似乎亦受資金為新一年部署所支持。
不過,要資金大舉回流新興市場或港股,扭轉多年來跑贏趨勢,要小心是一廂情願。
[留師明 數據沉補]
數據沉補 - 留師明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