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聲集——歐美難「去中國化」
美國眾議院將於九月二十二日舉辦一場「盤點中國公司:審視美國市場海外發行人對個人投資者及美國構成的風險」聽證會,應對中概股受到近日中國擴大監管、美國針對赴美IPO的中資企業加強會計揭露訊息等消息影響,股價出現波動而存在的風險。
另一邊廂,歐洲議會亦提
出「國際公共採購工具」(IPI)議案,以保護歐盟國家的公司在歐盟境內的國際公開招標中,免受不公平待遇,意味今後中國企業中國企業可能被排除在歐盟的公共採購合同之外。
歐美似乎在同一時間都對中國企業發動攻勢,「去中國化」似乎正式提上議程。然而歐洲與美國的行動,其實從本質上是有分別的。對歐洲來說,本次IPI議案是為了保護歐盟區內企業,而非部份媒體所渲染的針對中國行為。因歐盟重要大國如德國、法國都將在今明兩年舉行選舉,整體政策受政治影響較大,為了獲得選民支持,政客勢打出最有利選舉的「反中牌」。然而在完成選舉後,一切還是會回歸到經濟發展正規之上。根據德國工業聯合會(BDI)數據,中國企業報價往往比最低的歐洲供應商價格還要低四分之一。歸根究柢,在公平、開放的市場原則下,保護主義並非開放經濟體的最佳選擇。
美國的出發點則為了壓制中國的發展,從而穩固自身世界霸主地位。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執政時已經藉打壓中資企業和供應鏈,減少美國本土企業對中國貨品和生產供應鏈依賴。現任總統拜登上台後亦緊隨其做法,更試圖在金融層面打擊中資企業,迫使美國企業加快「去中國化」。
然而這種以政治幹預阻礙自由市場發展的行為,卻無法達成很好效果。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公佈數字顯示,中國首八個月進出口總額仍增長百分之二十三點七,達二十四點七八萬億人民幣;出口按年增百分之二十五點六;同時對美國和歐盟的出口均錄得增長,其中中美貿易總值為三點○五萬億美元,增長百分之二十五點八。由此可見,拜登政府推動所謂的「去中國化」政策是不切實際,甚至有可能自損其身。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恒聲集 - 李秀恒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hd.sthead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