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行止:左獨現型彈刻徒勞 (2013-01-10 09:02:15)
轉載▼
一、從電視上看到「愛護香港力量」一位女士的發言,令筆者心頭一震;她以吹捧的口吻、毫無保留地贊賞行政長官梁振英的作為,又以嚴厲的措辭,斥責見解有別於「梁營」主旋律的社會人士,指他們破壞香港的安定繁榮。她表示自己是愛護香港、支持行政長官的沉默大多數的「發聲者」……。
自由開放的社會,平日慣見敦促政府、批評政策的言文,哪曾有過市民「粉墨登場」、在香港電台的節目里,公然奉承一位已經當權在位的首長,而同時攻擊詆毀不同政見者,更為罕見。雖然不少港人厭看一些泛民政客言行過態的表演,以其尖酸刻薄,為「交戲」而虛情假意的造作,令人反感;可是,人們尚能理解其為爭取某一圈子的選票而不得不爾。反觀「愛護香港力量」那位代表的演出,除了令人興起文革式餘緒襲港及有組織的策動已現香江進而有左毒如懸在港人頭上利劍的聯想之外,很難再有其他假設。
香港的政治氣候在過去數月起了不少變化,港共當道再非猶抱琵琶,而且態度強橫,不必隱蔽。因撐梁而起的「拉攏圍內靠攏的少數、反擊意見不一的社會大多數」,成了維護有效管治的張本,有組織、經策動的對著幹,劍拔弩張,不僅進一步分裂港人,且激化了潛存已久的深層次矛盾—以筆者的理解,「深層次矛盾」是隨回歸接受中國制約的香港人,絕大多數仍未學會尊崇一黨專政的祖國,以他們相信民主法治對港人人權自由的保障,遠比北京賜予的經濟甜頭更重要更不可失!
曾蔭權的「親疏有別」,為吏治的敗壞奠下基石;梁振英使計奪帥印後,用人更無法度,卻有「雖萬人不齒,吾樂用之」的「氣度」,使人感到梁氏競選期間頻頻走進民間與上台後偶一為之的「落區」,目的亦只為爭取群眾的附和與簇擁而已,與關心民瘼、尊重民意,沒有必然關系甚至是兩碼子事。
梁振英的用人任事,以「用人唯親唯紅」形容,庶幾近之。究竟香港當前人事布局「染紅」的傾向,是梁氏無意轉入此中來、為前海做好籌備工作還是因為能者不願與誠信有虧的領導班子同流而求此次的結果,筆者不得而知,反正當前的情況,令很多真正愛護香港者感到難過……。如果前海建設不如預期的順遂,想起箴諫時政的寓言「烏龜背蠍子過河」,令人神傷。
二、過去半年,香港備受政情滋擾、雞犬不寧,從上而下,每一階層都流露出「不滿現實」情緒。這種現象不算嚴重,卻與港人對安居樂業和順暢營生的期盼,有很大落差。
行政長官被僭建問題弄得灰頭土臉,他的團隊則不是這個被批為顢頇無能,便是跋扈猖狂;一是有人失德失慎而不知所措,一是有人疏忽大意不熟悉業務而手忙腳亂。「迎難而上」已成為新班子難孚眾望、勉力而為的遮羞布。
政務司司長推心置腹的局長人選中箭下馬,其對依法辦事的決心,並無退縮,可是由來已久的村屋僭建,讓人看到司長處事原則雖屬硬朗,卻拿不出擺平殘局、遑論能夠收效的處理辦法。整項新界違章建築的周折,令香港元氣大傷—村屋居民固然為家園會否面目全非而忐忑,維護新界權益的鄉紳勢力,亦四分五裂;村民以外,分層樓房的陽台密封、後門曬晾騎樓多了伸延遮蓋等等,一樣違章,所以中產人士,也不見得毫無牽連、可以置身事外。豪門富戶的向高加建、往低深挖,寸土必爭;唐英年與梁振英私宅的又建又拆和官非是非,莫說當事人飽受折騰,看的也覺難過。雖雲依法行事,卻難以令人同意當中並無厚薄之分!
所有關乎僭建、?房、基層住房、居屋興建和增辟土地以增加住屋供應等,每一項都是火頭。行政長官競選把僭建變為「整人」把柄,令有意從公從政者心存戒懼,集非成是的難過難堪,過時失正失公的複修拆建,是個對政府生態、對社會安寧、對市民生活都有深遠影響的大問題。若不及時整理出理順的頭緒,任何一個角落的星火,均隱伏著小事化大、隨時燎原的危機。
泛民議員的「倒梁」行動,當然是沖著行政長官「山頂大宅」的僭建而進行。從十二月上旬的不信任動議、周前引用權力及特權條例進行調查的建議,到昨天(一月九日)的動議彈劾,全是明知不可為而為的姿態,意義不大、作用欠奉。因為泛民議員們早就明白所有動搖梁氏官位的提請,都會被建制派的同僚否決。在通過彈劾機會近零的情況下仍「勇往直前」,有人同情其用心良苦,有人嘲笑他們阿Q,那些靠攏建制的,更面露不屑,視此為多餘之舉;而多數市民領略的,恐怕只是議會與官府關系進一步惡化。
自十八大期間,京官的口風到梁氏上京述職,國家領導人對其工作成績的肯定,那是派給梁振英政府的定心丸、護身符;對接二連三的倒梁,梁氏因此是若無其事、從容面對,無甚壓力了。
三、去年八月,在毫無充分理由之下,梁振英決定押後發表他的首份《施政報告》,行動稱快的行政長官何以要用比傳統遲三個月這樣長時間去籌劃他的施政報告?難道競選綱領有所不足、未見要領?今天,距離十六日報告登場之日只有不足一周,梁營骨幹可能已掌握其中要點,甚至整份文件已經寓目,這即是說,現在任何「指指點點」,已不會影響定稿的內容。
月來經群眾上街示威、要求下台,又有議員三番四次的倒梁行動,雖然都是些不起實質作用的「蠢動」,卻給梁營傳媒有機會諉過於異見者理性不足、於梁不利以外,還有於港無益的遁詞。中央是特區行政長官權力來源,只要北京對梁寄予同情,把群情反感放在其下,反梁的沸騰民意便不礙事,難為的官便能照做。而梁氏用盡辦法,包括藉《施政報告》挽回民望,以報京官的知遇,便屬常情。
據傳《報告》內容側重刺激經濟發展、房屋、扶貧、老年社會和環保五大範疇,涵蓋面廣,而且確是當前香港社會的共同訴求;不過,《報告》能否感動港人,使人認同梁氏為民造福進而令其形象翻身?
看來並不容易。因為這是一份未經驗證的藍圖,不是一張已見成效的亮麗成績表。宣讀《施政報告》前的形象工程,極有可能換來市民「不外如是」甚或大失所望的反高潮。
港人當前的基本分歧,是仍然有很多人珍惜往日英治的條理和法治,執著於《基本法》寫下的兩制與五十年不變,認為香港該背靠中國,朝向國際都會的大方向持續發展;有人則以為平穩過渡標的既達,一國意識比兩制重要……。競選期間,梁振英落區給港人以有民主的感覺,贏得不少人的好感。然而,這種「民主feel」已隨他上台而煙消雲散,伴同僭建的誠信糾結,其不誠不信便更彰顯。
倒梁行動中,人群中有人高呼梁振英下台,馬上普選之類的口號亦清晰可聞,那是「超現實」的呼號,不會令梁氏掛懷;可是,這些訴求適足以反映雙普選一日未落實,出掌行政長官便帶有「原罪」—在權力來源與港人認受性之間,世故如山、人情似水,稍有傾斜,波瀾驟起,雖不壯闊,卻足令那位地方之首顛三倒四,又如八戒照鏡,吃盡里外不是人的苦頭。梁振英的首份《施政報告》,必須在落實二○一七年普選行政長官上小心著墨,既不可觸怒北京,又要對渴求普選的大多數港人有清晰明確的交代。看來這才是下周《施政報告》在港人心目中是否合格的關鍵!
僭建、誠信之類的集非成是、積是成非,難堪難解,只因京官力挺,梁氏屹然不動,如今希望梁氏的行政長官生涯,可以把亮點轉至有效施政上,那是合理的期待。這份報告可以驗證其才具、識見、能力與言諾,若虛無不切實際,只有空談與願景,則不難成為爆發危機的伏線!
林行止專欄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