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談財經 - 胡孟青 2014年1月7日

談財經 - 胡孟青 2014年1月7日

談財經 - 胡孟青
不能質疑的數字
2014年01月07日


內地地方債達18萬億元人民幣。 (資料圖片)



全部專欄 , 談財經, 不能質疑的數字




地方債統計,是否僅僅一個數字遊戲?由前財長謝旭人預期將破2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到社科院最近推算的19.8萬億元、直到現在審計處的最終官方數字,原來就只有17.9萬億元,唱高開低之後,最直接的市場反應是:舒一口氣、數字低於預期、地方債可控雲雲。

雖然中、港媒體對數字有體恤性的演繹,惟外國媒體仍然大字標題指:惡化、急升、Debt level balloon等等,總之數字遊戲的最後結局,就依然是數字各自解讀的比併。

對內地情況,尤其是數字,就只有相信,不能質疑,事關中國凡有數字勝預期、壞指標遜預期的話,外圍市場就老是疑問。反之,只要內地官方有幾個差強人意的數字,他們就照單全收可也。無疑,地方債可控,但所謂「可控」,又是代表甚麼意思?如果可控是指不會爆煲的話,是對的;若可控是意味著可以逐步令地方政府去槓桿,並就現時有問題的高負債項目加以重組債務的話,那又似乎頗為成疑了。

內地當局在公布數字的同時強調了一點,地方債雖近18萬億元,但相對國民生產總值比重大約是53%,較外國衡量的安全分界線60%標準仍有距離。

數字上,的確說得過去,但同一時間不要忘記有幾點:一、幾年之間,地方債就算在中、外極度關注的情況底下,仍然累積上升超過70%,拖了3年,市場對今次解決問題的誠意,已先打了折扣;二、單以過去12個月為例,地方債務已經再升近13%,若以年率化計算的話,升幅就更大,而且比起各地地方政府的經濟增長還要高,這不符合新興市場一貫債務增幅大,但經濟增長更高的現象;三、所謂低於國際安全分界標準,但籌集債務投入的項目現金流與回報,又有否符合最低的應有水平,即項目回報最少要高於融資成本呢?都是疑問。

地方債問題,並不在於數字上的問題,而是如何償還的問題,尤其今年已經有逾6萬億元要到期。因此,官方數字低於預期絕不應該構成可以鬆一口氣的理由,皆因只要高槓桿情況一日存在,市場就只會不斷將問題發酵。

如果簡單看一看數字的分類,全國地方政府債務之中,由銀行直接批出的由對上一次統計的近九成、急降至57%,但代價是與信託相關的貸款項目、或最普及的BT(即Build—Transfer,建設—轉移模式的融資)形式貸款所佔比重,則由不足10%、大增至34%,而這類貸款涉及最大的問題之處,就是放大效應極高,情況等同原有100億元貸款,經打包、重新包裝之後,變成了1千億、甚至1萬億元。

逢周二、四刊出
回首頁
談財經 - 胡孟青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