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顯示的長遠發展計劃
剛宣讀的預算案,大部份的內容要不是了無新意,就是預已吹風預告,但內文對於未來香港的發展,作出了一個總結:
建造未來城市
為保持城市高效率的運作,加強競爭力,我們必須有一套綜合策略,提升人流、物流、資金、資訊流通的效率,提升我們的居仆土質素,提升香港國際樞紐的地位。
已經開展工程而尚未支付的金額達3,400億元,還未計及機場新跑道、開發新發展區、興建人工和其他規劃中項目的造價。
這些計劃已總結在下圖之內:
建造未來城市
其中較為聚焦的是大嶼山的發展,包括「東大嶼都會」和欣澳填海:
盡快展開「東大嶼都會」研究,在香港島和大嶼山之間的中部水域填海,興建人工島,發展新的核心商業區,提供適當的交通和基建設施,可望容納數十萬人口,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以及籌備研究在欣澳適度填海,並陸續展開其他近岸填海地點的初步可行性研究,發展不同產業和建立長遠土地儲備。
預算案亦為這個將會容納數十萬人口的計劃,劃了一個概念圖:
中部水域人工島概念圖
大家可記得,政府正就未來土地作出諮詢,已經提及過這些計劃,只不過當時並沒有「東大嶼都會」的概念。筆者認為,其思維有所不同,之前只是想著填海來建多點住宅,又或者是發展物流業,今次提出的是希望將城市綜合功能,放在一片新開發的地點。
只是筆者奇怪,小蠔灣車廠項目好像完全被遺忘了,政府早在「鐵路發展策略2000」諮詢時,提出小蠔灣車廠上蓋發展住宅的可行性,佔地達30公頃,估計可建1.4萬夥住宅。這個項目曾屬於北大嶼山東湧發展計劃第3及4期之內,後來擱置。該處已連接東湧線,可以進一步使用相關的交通基建,而且又不涉及填海。
不過,對於東湧的居民來說是雙刃刀:一方面更多發展會帶來更多的商業價值,另一方面卻又擔心供應增多,以及居住環境轉差。
現時政府用天女散花的方式進行規劃,為甚麼不集中資源和人力在中短期有效的項目上,反而去做以十年計的發展研究?
具填海潛力地點
趣遊樓市 - 脫苦海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