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網股泡沫又面臨爆破嗎?
馬雲的阿里巴巴仍未上市,但美國的科網股率先出現較大調整,兼且波及整體美股,2000年反映科技股的納斯達克指數曾升至6000點,當時,不少科網公司仍沒有盈利,估值竟然是以瀏覽量來計算,因此,泡沫爆破後,股價便跌到面目全非,納指曾大跌八成回落至1000餘點。
?
不過,環球經濟確實向著新經濟傾銷,互聯網與智能手機的連合,使生活變得更豐富和方便,在淘汰賽之下,一些科網巨頭冒起,手機和電腦商有蘋果電腦,互聯網搜尋巨頭有谷歌,網商有亞馬遜,交友網站有面譜,它們的股價都曾大升突升,屢創新高。
?
在中國,上網人數近年已大幅超越美國,也湧現出阿里巴巴、騰訊、百度、新浪等科網巨頭,阿里和騰訊(00700)的估值都達到一萬億元,超越眾多舊經濟巨企。
?
早前,納指重上4000餘點,是泡沫爆破之後的高位,而在香港上市的騰訊也升至每股600多元,令市場讚嘆不已,但究竟新泡沬是否已形成?會否出現另一次爆破呢?這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
何謂資產泡沬?最簡潔的說法是市場的估值過高,遠超過資產本身的價值,但亦有人認為,價格在「市場先生」主導下,總是會遍離價值的,或是過高估值,或是過低估值,若拘泥於價價投資法,便會失去賺大錢的機會雲雲。
?
股神巴菲特一向不參與不熟識的行業,他在90年代科網熱潮時便「錯過了」買入科技股的機會,令其旗艦巴郡有一、兩年顯得頗為落伍,當時有網股專家指巴菲特與時代脫節。結果,水退後才知誰人還有褲子,新千年科網股崩塌後,一眾「網股新股神」都銷聲匿跡;反之,巴菲特又被捧上天。
?
近年,巴菲特也涉足一些新科技股,包括買入發展新能源車的中國公司比亞迪(01211),以及「高價」入股計算機業務巨企IBM,已帶來可觀的資產增值,從價值投資法而言,巴菲特買入個別具有新經濟概念的股票時,價格還是相對平宜。不過,巴郡的主力投資仍然在保險業、銀行業、鐵路業及消費品方面,對新經濟還是小心翼翼。
?
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在選股時很著重公司的盈利,派息及資產實值,只買入廉價被低估的股票,根據格雷厄姆的選股方程式,市盈率超過22倍的便不會考慮,最好是15倍左右,而股票市價最好是較諸其帳面淨值有折讓,他的方程式是市盈率X市淨率,若總分低至十分便超值,可以考慮買入。
?
股票價值最終還是看盈利基本點
?
當然,格雷厄姆也不是只根據方程式選股,他還會結合公司的派息和負債情況,他會選擇高息股和低負債或淨現金股。格雷厄姆綜合盈利、資產、負債、股息等來衡量股票的內在價值,只會在偏低時買進,然後長期持有,等待價格回歸價值才考慮沽出。
?
巴菲特在計算內在價值時,則更重視對企業終身價值增長的期望,內在價值是企業終身所能帶來的現金流入。因此,巴菲特的估值不僅是表面數字,還包括對行業或企業前景的夢想。
?
早前,我在本欄介紹過巴菲特再次強調小投資者宜堅守格雷厄姆只買廉價股的法則,有認為他對美股後市已有很大的保留。
?
事實上,美股今輪大牛市,主要只是由超低息提供大量廉價資金所推動,而超低息的局面,是不可能長期持續下去的,當股價升上高位之後,風險也增加了不少。
?
熱門科網巨企的市盈率一般已高達數10倍以至上百倍,若從格雷厄姆的22倍市盈率為分水嶺,股價已有泡沫甚至是嚴重的泡沬。
?
不過,我們就算不把資金投入科網股,也不宜教條式地根據格雷厄姆的計分法便認定科網股必然是泡沬股,因為互聯網和智能手機(以至其他小型智能器材例如平板電腦)結合之後,確實可以提高生產力及帶來更大的盈利增長,而與他們競爭的舊經濟巨企,近年也不得不在網上參戰或結盟。
?
因此,一些高增長的科網企業,就算升至較高的市盈率,也未必一定有泡沫,若每年平均盈利增長逾三成,30倍以上的市盈率在一年之後便會回落至22倍以下,那又怎有泡沫呢?問題往往在於市盈率已升至遠高過30倍,而新經濟的競爭亦愈來愈激烈,巨企的增長率能否每年都維持在三成以上,已有疑問。
?
其實,新經濟股也脫離不了「盈利預期」這個宿命,強如蘋果和谷歌,也曾因為盈利達不到市場的要求而出現較大回吐,香港股王騰訊,升上600多元後宣布盈利僅增長兩成許,股價便出現較大幅調整,這也反映出市場對於任何股票,最終也是要回歸盈利這個基本點。
?
我不認為新千年的科網股爆破會重演,但要留意,若新經濟巨企的季度業績沒有超理想的表現,也可能會出現一次殺傷力頗大的調整。當然,每次調整都會「殺錯良民」,若相信新經濟必定成為主流,跌市也是上車的良機呢!
?
~TITLE_S~國金與投資 - 曾廣標 2014年4月10日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