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點石成金 - 石鏡泉 2014年6月3日

點石成金 - 石鏡泉 2014年6月3日

鬆綁內房與內房股


內地樓市重要性並非簡單需求關係形成高價,更重要是它涉及多個產業結構。

今時傳國內會鬆綁內房,內房股買得未?
傳國內會鬆綁內房的消息有三:
1.傳目前國內住建部正在對當前房地產市場做全面調研,以便清楚研判當前房地產市場形勢,並根據這些研判對當前樓市給出相應的政策。有媒體引述住建部消息指出,除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一綫城市之外,其他30個正在實施樓市限購的二三綫城市,有望全面鬆綁早幾年推出限購政策;

2.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亦暗示,國內樓市調控政策或將調整;
3.杭州市政府則迫不急待出台了禁止房價下降的限價令。
據此,便推測中央政府將大規模鬆綁以往限購政策,以便減弱國內樓市出現周期性調整給整個經濟增長帶來的衝擊。

「托住跌」 不讓樓價急降至崩盤
雖然杭州政府謂傳媒有誤解,不是限降,但已掀起了一陣市場猜測,更者新華社在5月底連續為文評論樓市,重點是:中國經濟需要房地產業,怕文長,大家不看,新華網更做了個導讀:

新華社的中國樓市系列文章,試圖綜合外媒和海外觀察分析人士的觀點澄清有關中國房地產的幾個根本問題,認為中國房地產業是理性回歸,不是崩盤,房價暴跌對經濟、國民福利和改革都不是好事。

文章認為,中國經濟發展需要房地產業,未來一段時間內房地產業依然會是經濟基礎。中央政府的房地產政策不再是全國一刀切,二綫城市酌情由地方政府處理。目前出台的改革布局措施意義已經不能簡單等同於「救市」。

問題1:中國房地產將崩盤還是周期性回調?
文章稱,「不少海外觀察家認為,在房價漲跌的爭論聲中,房地產業已向理性區間回歸,而主推力正是中國正在進行的經濟轉型升級。」

「不少外媒注意到,相對於投資機構的高聲警報,中國決策層對房地產市場頗顯冷靜。中國政府並沒有急於使用財政工具。央行行長周小川前不久也重申,當前經濟形勢不需要採取大規模的貨幣刺激。」

文章提到國務院常務會議就大幅增加國家創投引導資金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決定,稱,「在經濟轉型的背景下,新興產業將成為新增長周期的亮點。房地產業將以更加溫和和穩健的姿態,在國民經濟中繼續發揮基礎性作用。」

因此,文章說:「房地產市場還需遵循經濟規律。對中國的房地產而言,理性回歸是好事兒。對中國經濟而言,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是好事兒。」

問題2:房價跌了就好了嗎?

文章總結,「不少海外專家提出,這些聲音背後是民眾對高房價的擔憂和憤懣。但若房價真的暴跌,對國民福利、經濟運行和改革前途,遠非好事。」

原因有三:
1.房地產與其他產業上下關聯,房價暴跌意味著宏觀經濟大失血;
2.房價過快下行積聚金融風險;
3.房價暴跌不會像某些人設想的那樣釋放消費潛力,反而可能造成家庭財富縮水和消費劇烈萎縮。

問題3:中國經濟應「去房地產化」?
文章認為,「在市場結構性供大於求、信貸偏中性和投融資渠道逐步擴展的大背景下,中國房地產正告別高速增長通道,逐漸進入溫和、理性發展『新常態』。」

但文章援引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黃育川的觀點稱,中國目前城鎮化率剛超過50%,未來二十年裏可能會達到70%,上億人要搬進城市裏,大量老房需要翻新重建,這都蘊藏著巨大需求,「中國經濟長足發展離不開房地產業」。

而且,美國、日本、香港等典型經濟體在城鎮化加速階段,房地產業增加值佔經濟總量的比重都在10%以上。

所以,文章預計,「未來一段時期,房地產業仍會在中國經濟起到基礎性作用,當前關鍵是引導其健康、有序發展,而並非過早過快地『去房地產化』。」

問題4:政府應救市嗎?
文章稱,不少海外媒體注意到,中央政府對房地產業的調控展現新思路:從全國「一刀切」式的行政強約束,到更強調分類調控和長效機制建設的市場化管理模式,即:「一綫城市著力『去投機』、『去槓桿』,二綫城市如出現庫存量大、量價齊跌等情況,則給予地方政府更大自由裁量權。」

文章提到,中央政府將貨幣政策、財政工具等暫時收歸「火藥庫」,既穩定市場預期,也為應對後續變化留足空間。

而更重要的是,中央已作出建設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個人住房資訊系統聯網、啟動房產稅立法和試點、加強住房保障制度建設等重大改革布局,它們對重構房地產市場生態有根本作用,其意義遠超出簡單的「救市」範疇。

除了解釋問題,文章還總結了典型經濟體過去房地產泡沫破滅的教訓,包括:

•美國帶來的一大啟示是回歸住房市場的基本屬性;
•日本的教訓是:對房地產投機行為不能放任,也要避免操之過急擠泡沫。日本就是急於緊縮導致長期經濟疲軟;

•至於中國香港,房價上漲的一個原因是供應不足。防範外部衝擊最有力的法寶還是穩固的基本面。

新華社文章講的不是假,2003年本港樓房業崩敗,一些做了過多按揭的業主走上燒炭的慘路,也幸得「自由行」,帶動了香港經濟,使樓價穩定下來,惜2003年起的停供地措施,未能及時改變,使到今時樓房供應過少,致樓價暴升。

中國經濟需要房地產業
如中國樓房業崩敗,有誰來給中國自由行,去拯救中國的樓市,如果沒有的話,則中國只能用過「托住跌」的手法,來讓樓價不急降而帶來崩盤。

文初講的三個為國內樓房鬆綁的消息都應遲早成真,但內房股的投資者又不用太高興,因為中央今時對樓價不是一刀切地死管、管死,而是會一分為二。大城市仍管,三、四綫城市,由於地方財務收入問題,將會有較大的地方主導性去「托樓市」,今時有限降令,不排除他日會有個「迫升令」,要明白為甚麼如此,請再看新華社論樓市的文章,如不看也應看其主旨:中國經濟需要房地產業。

至於是否也需要內房股,文章似乎沒有提出過,各位請執生好了。
點石成金 - 石鏡泉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