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儲增加 不時之需 2014-07-10
有研究指出,目前亞洲地區央行,外匯儲備增長的速度,是 2011年以來最快。其中,亞洲四小龍的港、台、星、韓,外匯儲備規模,全都創紀錄新高。
不過,外資流入亞洲,未必代表亞洲國家這麼好景,反而可能是亞洲的央行,主動增加外匯儲備(即主動購買外幣、沽出本幣),抵禦熱錢衝擊所致。所謂熱錢的源頭,其實就是指美國聯儲局、日本央行及歐洲央行的超寬鬆貨幣政策。
根據IIF(國際金融學會)的資料,今年以來,單單聯儲局的量寬,就已經額外為市場增加3530億美元的貨幣供應(這還未計算乘數效應),而同期新興市場則錄得近 150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因此,評歐美日央行間接在新興市場興波作浪,也不為過。
亞洲央行增加外匯儲備,其實效益未必如想像般大。首先,假如本幣匯率不受壓,對刺激出口自然作用有限。不少亞洲國家的央行,主動買入外幣資產,目的是要壓住本幣升值,希望藉此保住出口。只可惜,事實證明,亞洲多個依賴出口的國家,本身貨幣的匯率,今年兌美元依然不跌反升,其中,日圓升幅 3%、南韓圜升逾 4%、印尼盾升逾4%(只有尚未自由兌換的人民幣,今年兌美元匯價跌近 2.5%)。如果多隻亞洲貨幣的匯率不跌反升,那麼保出口的如意算盤就好難打得響。換句話講,央行不斷購買外幣資產,將徒勞無功。
其次,央行增加外匯儲備,未必能抵禦熱錢流走的衝擊。根據《華爾街日報》綜合資料,今年上半年中國的外匯儲備約4萬億美元、日本約1.3萬億美元、區內其他國家合計也有 2.2萬億美元;整個亞洲區合計有7.47萬億美元。相比同期亞洲以外全球各地央行合計的4.4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亞洲區佔全球央行外匯儲備的 63%!表面上,一個國家似乎外匯儲備越多,越有能力捍衛本身的貨幣體系。不過,去年土耳其面對大規模撤資的衝擊,央行即使大量沽出美元、回購里拉,一樣無法保證可以穩住投資者的信心。現在大家都密切注視美國的經濟數據,萬一聯儲局有條件提早加息,相信下一波新興市場的撤資危機隨時重現。
另外,亞洲央行持有過多外匯儲備,亦為日後美債孳息急升埋下了伏筆。由於央行持有美元資產,當中大部分屬於美債。這正好解釋了,為何聯儲局已經啟動退市(減少買債)一段時間,美債債息依然未見有太大上升壓力。因為以亞洲央行為主的全球央行,主動增持美債資產。換言之,日後萬一美國有通脹跡象、或提早加息跡象,美匯轉強,亞洲央行可能會大手沽出美債、買入本幣托住匯價,屆時美債債息就可能急升!
所以,亞洲央行外儲備繼續無止境膨脹下去,其實反映日後的經濟危機更大。
王冠一財經頻道
國際視野 - 王冠一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