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

蘇教授論經濟 - 蘇偉文 2015年8月12日

蘇教授論經濟 - 蘇偉文 2015年8月12日


【蘇教授論經濟】大學學額不足? (蘇偉文)

每年這個時間又是大學聯招放榜的大日子,也是應屆公開試考生惶惶不可終日的時候,不少評論都說香港的大學本科學額不足,鄰近地區如新加坡、南韓和台灣的年輕人能夠進大學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上都比香港的為高,相對之下香港好像是比了下去。報章又喜歡報導

學額供不應求的消息,考獲最低入學資格的學生遠比學額數目多,結果是不少合資格的同學都進不了大學,政府也因此被責難。

在絕對數目來說,香港年輕人可以接受資助大學教育的機會,在百份比上是低的,但這卻有其歷史和社會因素。香港大學教育並不是走普及教育路線,考取最低入學資格並不等於可以獲得大學取錄,原因是大學教育成本不菲,接受大學教育不可能變成一種普及的權利,而是要帶有相當的選拔性質。香港的大學教育制度本身就具有相當的精英味道,因為不少專業學科如醫學、法律、工程等,已在香港的大學本科中教授,而要應付這些專業學科的學習要求,大學生的素質不可能太低。

相比之下,美國本科實行通識教育,本科教育只是一個學習過程,有的大學甚至在本科提供不設主修的學位,而專業學科往往都會要求學生先修讀完學士學位,是以美國的本科大學教育傾向普及化。但縱然如此,美國的大學教育也不會做到完全普及化,一個我們必須承認的事實是,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或是有能力接受大學教育,刻意追求大學教育普及化,只會造成學歷通脹和資源使用不得其所,對社會來說其實是一種損耗。

從整個社會的角度看,提升人民的教育水平是好的,可是凡事都有取捨。若是不計成本的讓所有人接受大學教育,市民的教育質素無異是提高了,但一個社會能夠提供的就業機會,是不可能吸納所有的大學畢業生,結果是不少人學非所用,又或是大材少用,對社會來說這種人力投資卻是浪費了。

蘇教授論經濟 - 蘇偉文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