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理財多面睇 - 李兆波 2015年9月10日

理財多面睇 - 李兆波 2015年9月10日


【理財多面睇】沒有20萬元儲蓄不要去日本旅遊(李兆波)

一個很好的消費能力指標是看看每天的收入是多少,如果每月的收入是3萬元,每天的收入便是1千元。當每天的支出少於每天的收入時,那便有盈餘。很多人去旅遊時,每日的成本是千多元,這包括酒店及機票的費用。若地點是日本,每人每天的消費接近2

千元或更多,即是每月的收入要多於6萬元,才可以叫有能力輕輕鬆鬆地玩,否則是一項較大的開支。

當收入不高時往高消費的地區旅遊,這些開支會令儲蓄減少,資產越來越少,難以實現一些主要的目標。相比起利用工作的收入來支付旅費,以投資收入來支付旅費便高明得多,因為花了以後本金仍然存在,不會越用越少。有了10萬元本金作投資,年回報6%,每年的投資收入便有6千元,足夠一人往台灣旅遊有餘,往日本似乎有點吃力。當本金有20萬元時,年回報有12,000元,肯定足夠1人往日本旅遊。只要年回報可以維持,那麼旅遊的資金繼續存在。這便是持續旅遊的意義。

因此在沒有太多資產時便於旅遊時花掉了,那人只會越來越淒涼,如年輕時往富士山,年老時往中山,雖然中山不是太差。相反,在只有一些本金時忍一忍,待本金較多時才旅遊,而且是利用投資收入來支付,便可以繼續此種模式。年輕時往中山,接著是富士山,然後是往亞爾卑斯山滑雪。

在前的會在後,在後的會在前。
李兆波
理財多面睇 - 李兆波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