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

林行止分享 2015年11月19日

林行止分享 2015年11月19日

遊清源日記|香港知識份子與當權者
2015年11月18日(星期三)
這陣子,由於不少知識份子發表了一些明顯違背良心的話語,個別人士更是筆者從前十分欣賞的碩學鴻儒,致令心裡十分難受,一時懷疑人間還有正道否,惟有埋首故紙堆,翻箱倒櫳尋找心靈百解憂。

結果,總算找到美國知名社會學者希爾斯(Edwar

d Shils)對政界知識份子的看法。他認為,亞洲知識份子對政治的態度呈兩極化現象,但最終卻會變得「非政治化」,而大學生甚至高中生的作用,尤其重要!

香港知識份子都去了哪裡?希爾斯的答案是……

希爾斯在1972年發表的作品《知識份子與當權者》(The Intellectuals and the Powers, and Other Essays)裡,有一章探討「亞洲的知識份子」,其中一節更專門分析「政界知識份子」。他指出,亞洲知識份子對政治的態度將會隨著政治參與或不參與而呈兩極化現象,對照香港過去三年的情況,出奇地相似:

「知識份子階層中,那些在新生政府和它支持的機構中有一席位置的人,與那些至今還滯留在外的人之間產生分歧。前者很快就失去了反對派的傾向;後者卻仍保持著並且甚至加劇了這個傾向。」

不過,希爾斯指出,長此下去,「滯留在外」的知識份子最終會變得「非政治化」,這與《信報》創辦人林行止一直以來反覆強調香港從政沒前途的論述,可謂異典而同工:

「統治的慣例及圈套……與亞洲知識份子崇尚的無私以及崇尚那種與崇高類似於宗教理想的生活方式很不協調,結果出現了對政府的失望。有些情況下,這種失望伴隨了更多的現實主義,伴隨了放棄與政治家集團和政治家工作嚴厲性達成和解;另一種情況是失望異致脫離政府,不僅體現在行動上而且體現在感情和信仰上。非政治化是最終產品。」

在分析知識份子的政治參與時,希爾斯特別強調大學生甚至高中生的重要作用,這,放諸香港過去幾年的「學運史」(反國教、預演佔中、雨傘運動),同樣適用:

「論述亞洲知識份子政治不能忽略大學生甚至高中生的重要作用。在獨立運動中大量低級煽動者來自於他們。示威,這是亞洲政治重要組成部分,幾乎總是得到學生的支持。」

孰令致之?希爾斯1972年的解釋,現在看來雖屬老生常談,卻也歷久常新,依然值得立此存照:

「這是一種老的傳統,同亞洲的獨立運動和現代高等教育具有相同的歷史,青春期的反叛、傳統權威的衰落、學生生活的貧困、畢業生經濟前景的渺茫、青年特有的理想主義,一直是重要的因素。」

結語:
關於香港知識份子,老一輩令人想起史蒂文森(Robert Stevenson)的《化身博士》(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新一代則令人想起雪萊(Mary Shelley)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林行止分享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