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7年7月31日 星期一

圓方集 - 張宗永 2017年7月31日

圓方集 - 張宗永 2017年7月31日


圓方集:也談《壹週刊》賣盤


■紙媒受壓,周刊面對的挑戰更嚴峻。《壹週刊》賣盤是意料中事。 資料圖片



我也許是腳頭不好,打工生涯中不只一次任職的機構遭遇到結業厄運。

我MBA畢業後返港的第一份工是在名為《財經日報》的報紙工作,當年《財經日報》是新報紙,定位是《信報》的競爭對手,一直收入

拮據,後來被查良庸先生收購。我全職做了不足半年,因為抵受不了舊同學們穿西裝出入中環的引誘,轉了去仲量行和前特首做同事,但仍然在報館兼職。1985年《財經日報》結業,我碰上人生之中第一次公司執笠。結業時,一批年輕的同事很傷感,還去了一趟大嶼山貝澳宿營(註一)。

很多年後的今天,公司倒閉或轉型對我來說已是平常事,亦認識到企業的健康不可以依靠創始人來維持,承傳很重要。

《壹週刊》賣盤,先不談它對香港政治生態的影響,單是以商論商,其實是意料中事。紙媒受壓,周刊面對的挑戰更嚴峻。我年輕時,慣性閱讀的《Time》和《Newsweek》,前者越來越薄,後者已沒有再出線下版。

這幾年我走過香港報攤,周刊越賣越少、越賣越薄,唯一多了的是那些翻載又翻載大陸內幕消息的雜誌,但這些不過是陸客手信恩物而已。

紙媒受壓風光不再
《壹週刊》風光過,據《蘋果》機構內的人說,《壹週刊》的同事一直視自己為黎先生的嫡系,甚至比《蘋果日報》更有一份優越感。但無可否認,壹仔的社會影響力隨著銷路逐步下跌,這是客觀現實,誰也改變不了。

從政治考慮,作為一個支持香港民主運動的香港人,我樂見黎智英保存實力。這總比虧蝕下去,將整個壹傳媒(282)拖垮來得化算。

很多人對《壹週刊》賣盤的反應是基於對黎先生個人的評價,正反兩面都很強烈,我覺得需要英雄的社會是可悲的(註二)。

黎先生打入傳媒界,改變了香港整個紙媒的生態,亦大大提高從業員的薪金,整行受惠。你可以批評他早年視民主為可居奇貨,販賣民主來賺大錢。但近年他對香港民主的付出,絕對有大衛對抗哥利亞的味道。

在討論壹仔賣盤這事上,我覺得針對個人的褒貶是最不值得一提的。我和黎先生素未謀面,在《蘋果日報》寫專欄,算得上是一個愉快的經驗;老闆付的稿費體面,我自己亦有很多稿約,蘋果的框框不是我發表慾的唯一出路,所以基本上算得上是兩不虧欠的公平交易,我完全沒有需要賣人情。但如果問我一句,黎智英的出現究竟是令香港進步?抑或是退步?我答案是前者。

註一及二:讀者如有興趣,可上我的網站http://www.wing2009.com,參閱舊文《九如坊憶舊》及《錯愛》。

張宗永
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
本欄逢周一刊出

張宗永
圓方集 - 張宗永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