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奀時代:買樓發達不易重演
■香港社會這盤大富翁表面是死局,但透過生意或者股票,其實存在生路。 互聯網圖片
彭博剛剛有篇報道頗為有趣,引述瑞典及美國兩項研究,指出世界上頭1%的超級有錢人,財富越拋越甩,最主要理由是手上股票瘋狂升值。
背後理論也很簡單,當人類越嚟越聰明,想出方法善用
資源提高生產力,土地的價值便逐漸下降,公司盈利卻上升,於是乎股票的表現便拋離物業。
最有錢1%靠股致富
上述情況和香港人磚頭最保值的信仰背道而馳,也很難怪這裏一味有樓萬事足,單單看幾個比較高調的樓評人,個個億萬身家,相反股評人大部份身家撲朔迷離,申報甚麼都沒有,美其名金融財俊,實質上典型打工仔。少數比較富裕的例外,也可能是靠物業致富。
要做超級有錢人,並非揸股票這麼簡單,而是重注揸啱股票。那萬人景仰的1%,絕對是一仗功成萬骨枯,經歷殘酷淘汰賽之後的倖存者,更多人揸錯股票滿盤皆落索,生活潦倒,只不過無人報道而已。香港此路不通,是因為有能力帶動股東發大達的公司太少。
磚頭至上,反過來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正如網上一篇潮文所講,香港社會正如一舖玩咗幾個鐘的大富翁一樣,既得利益者霸佔大部份土地資源。由於收租太過癮,根本對於提升生產力不感興趣。
而新一代交租已經十分壓逼,加上被植入有樓萬事足的腐敗思想,既勞累亦無視野,便長期受困。
於是不論有資源無資源,香港人都欠缺動力去擺脫資源限制,反而是追逐資源。營商文化如此,股票的表現反映社會現實,自然升幅有限,形成港股之中所謂啱的股票,加埋未必有十隻。
要成功,理應模仿有錢人的行為,研究股票一定比研究樓盤重要,香港太少好公司,就應該向世界各地尋找。
可是一般香港人的回應方法,卻是到世界各地置業,在香港不能複製上一代的成功方程式,就想在日本泰國台灣再來一次。己所不欲,照樣施於人,還好意思口口聲聲要聲討地產霸權。
在知識型經濟之中,資源的重要性只會日益下降,是不會一下子沒有價值,卻只會有中庸的回報表現。
這盤大富翁表面是死局,但透過生意或者股票,其實存在生路,只不過是一般人睇唔到,兼且這條路徑的確超級危險而已。
阿飛
本欄逢周二刊出
阿飛
細奀時代 - 阿飛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hk.finance.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