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莊不買閒|李聲揚專欄
廣告
讀者聽過貝萊德(BlackRock,美股代號:BLK)嗎?貝萊德是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但似乎買入其股票的香港投資者並不多。筆者五年前左右買入貝萊德股份,獲利大約1倍,還算不錯。背後的想法,就是「買莊不買閒」。
閱讀全文
「資產管理」雲雲,說起來好像高深,
但說穿了就是「抽水」。客戶放金錢在我處,我幫客戶「管理」。如果表現好,就抽取表現費,瓜分客戶的得益。表現不好呢?也照樣收取管理費。管理費就是「硬堀」,客戶輸錢也要收。
於是讀者明白了:「哦,即是基金佬」,說法算是正確。不過貝萊德的優勢,在於其「被動形基金」,主要是靠賺管理費,並非表現費。被動型基金,一般就是追蹤指數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大家熟悉的盈富基金(02800)就是追蹤恒生指數,不過盈富基金並非貝萊德旗下。
貝萊德靠龐大AUM獲利
貝萊德旗下最大規模的ETF,是追蹤標普500指數的IVV,管理資產規模(AUM)近6,000億美元。此外,AGG(追蹤美債指數),IEFA(歐洲,澳洲及遠東),IWF(增長股)等都是AUM過1,000億元的ETF。後起之秀則有追蹤比特幣(Bitcoin)的IBIT,AUM也超過50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貝萊德雖然是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只計ETF也是最大,但並非只重視規模。貝萊德旗下ETF的AUM約30,000億美元,和第二位的領航(Vanguard)差不多。但貝萊德的收費率,達到大約0.3%;而領航卻只有0.09%。可見領航就真的是以平取勝,但貝萊德卻仍能收取客戶較高的管理費。
留意在資產管理這個行業,規模效應相當重要。想想就會明白:AUM多十倍,公司的成本不會多十倍。所以規模較大的公司,往住將收費壓到極低—以他們的規模,即使極低收費,仍能靠著龐大的AUM而獲利。但細公司收取此費用,卻就難以生存。
所以ETF行業的龍頭,來來去去就是那兩、三間。貝萊德和領航之外,就只有規模等於他們一半的道富(State Street),第四名或打後的,規模再要細很多。
憑著規模優勢,貝萊德的生意長做長有。
公司早前公布了業績,2024年收入達到新高,至200億元,和2020年的162億元相比,五年升了23%,增長算是溫和。但2024年的純利達到64億元,較2020年的49億上升31%,可見公司的利潤率在改善。
以收入200億元,純利64億元計算,公司的利潤率達到32%,相當不錯(2020年是30%)。不過留意公司的AUM,達到驚人的11.6萬億元。
換個講法,公司在客戶資產的11.6萬億元,收取了200億元管理費,差不多是0.17%的費用率,1,000元才收1.7元,表面看來完全不算暴利,但因為AUM規模實在太大,只收0.17%,出來的收入仍是相當可觀。200億元收入,再減去其他成本(主要就是人工),仍有64億元純利。
和很多人理解不同,即使股市大跌,對貝萊德的打擊也相當有限。首先,公司的ETF,並非只有股票,也有債券和其他貨產類別。
另外,即使市場下跌,輸錢的其實是客戶,不是貝萊德,公司的管理費還是照收。當然,客戶輸了錢,原本100萬元的資產輸到變80萬元,貝萊德的AUM也會受打擊,收到的管理費也會下跌。但AUM除了因為市況起跌而變動外,也會一直有資金流入。
我們看看實例,2022年,全球上演了「股債雙殺」。美股跌了18%,10年美債也跌了17%,情況之惡劣是近幾十年少見。
但當年貝萊德的AUM,也只是由10萬億跌到86,000億元,跌幅14%,相對溫和。而純利也只是由59億跌至52億,元下跌12%—更重要的是,翌年公司的AUM已經完全收復失地,純利的情況也差不多。
現在貝萊德市值約1,500億元,2024年純利64億元,歷史市盈率大約23倍。公司第四季純利為16.7億元,按年升21%,估值似乎算合理。在一眾科技股以外,是值得留意的公司。
撰文:李聲揚
勁一專欄 - 李聲揚 舊文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ediges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