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財經 - 胡孟青 2015年8月4日
談財經 - 胡孟青
制度與機制的雙面刃(上)
2015年08月04日
希債危機等影響環球股市上月表現。(資料圖片)
今年7月份,環球金融市場所發生過的一切事情,足夠佔據今年財經大事回顧的大部分篇幅。對區內尤甚,上月發生的事情和市場走勢,更或多或少隨時會對往後幾年的市場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宏觀一點看,希臘問題、美息走向、以至全球經濟表現,在7月份均左右了市場發展,黑天鵝事小,最大問題在於再次證明了,環球市場多年以來根本未有進步過,所謂「經一事、長一智」,有時只是主觀願望,甚至愈來愈似是天方夜譚。
亞洲的魅力,在於具備增長潛力,亦因此形成了亞洲的溢價,假如亞洲的溢價就是堅實的亮點,而且有實而不華的氣質與實力的話,那麼,為甚麼區內貨幣依然表現疲弱?政策亦明顯舉棋不定?看清了、說穿了,區內仍然是要馬首是瞻於西方成熟經濟體,成功每每要建基於對方的需求,繁華背後亦是來自別人的資金。
今年7月份,對內地經濟及市場發展來說,尤其是個典型的金融惡夢,而所產生的影響,肯定要好一段時間才能全數浮現,而之後亦將需要更多時間才能夠消化過來。
的確,中國有的是人口實力與資金規模,兩大因素其實都是極為羨煞旁人,但為甚麼在忽然之間,內地無論在經濟轉型、資本市場發展、當然還有股市表現方面均處處碰壁?不是很令人費解嗎?刻下,內地的問題當然不會構成世界末日那樣悲觀,但將之理解為簡單幾個hiccups problems,亦只怕屬於過分低估吧。
股市爆破,而救市亦搞得一團糟,背後帶出的問題,其實已不限於市場發展仍欠成熟或政策有誤,而是一個核心的制度問題。試想,如果當日有一套成熟的市場制度,部委權責制度分明,內地或者不會因為一場政策先行、資金主導的升市運動,到最後以槓桿瓦解收場。
又試問,如果有一套稍為清晰的法規與管理制度,有法可依、有步有序的話,當局一旦須介入市場進行穩定操作、調控管理時,就不會如斯手忙腳亂,甚至造成一邊做決定,一面搞制度的混亂情況。
外資大戶大罵中國,但如果當局一早已是有一套制度可供依循,按照法則或按Manual進行市場幹預的話,制度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市場質疑的一個最佳擋箭牌。
篇幅所限,下期再續。
逢周二、四刊出
回首頁
談財經 - 胡孟青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