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7年6月15日 星期四

陶冬天下 - 陶冬 2017年6月15日

陶冬天下 - 陶冬 2017年6月15日


香港能不能成為矽谷? 2017-06-15收藏文章
  看到這個標題,估計大多數讀者都會笑了。矽谷盛產創新企業,而香港只有炒家,兩者的形象幾乎是南轅北轍。

 
  其實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矽谷還是一片農地,最出名的是櫻桃,市民開車過去採摘,很多農場在當場可以免費享用,摘下來帶回家的櫻桃則

需要付費。當時的矽谷沒有創新企業,也沒有創投基金。

 

  矽谷後來成為創新企業集聚地,在筆者看來,就是把創意、資金和人才聚到了一起,在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下形成集群效益,形成產業鏈。

 
  香港有沒有創意?沒有多少,之前的電影行業較有創意,現在只能在發展商賣樓上可以見到些微創意。不過,全中國卻有許多的創意,這些年成就出不少頗有新意的企業、行業。櫻桃園裏其實也沒有甚麼創意,矽谷的創意來自全美國、全世界。香港有沒有資金,大把地有,只是VC全跑到大陸去找生意了。

 
  人才是一個大瓶頸。美國的Under-achieving肄業生如蓋茲、喬布斯在自家的車房裏琢磨點子,於是鑄造出微軟、蘋果這樣的偉大企業。香港的Under-achiever多數當了房地產中介,於是炒出了世界一流的房價。不過矽谷的人才絕大多數來自全美國、全世界。香港的人才引進機制不差,從中環金融客到家庭傭工都不錯,香港企業想引進的多可以做到,只是注意力從來沒有放在創投行業上,移民名額嚴重傾向於夫妻團聚類。

 
  從創意、資金、人才標準看,筆者認為香港其實有能力成為一個創投中心,世界級的金融平台更可以令其如虎添翼,但是沒有人、沒有心做此事。除此三要素外,一個相對寬鬆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十分重要,這是矽谷優勝於紐約、芝加哥之處,香港的生活成本、生活品質均有待改善。

 
  香港有國際一流的全球視野、法治精神和資本市場,倚靠著龐大的內地市場。不過在把握內地新趨勢、新科技上略嫌「不接地氣」,產業不足。香港與深圳,各有強烈的特點,彼此之間有較強的互補性,如果兩地能夠將這種互補真正打通,其前途不可思量。建起新的矽谷肯定需要政府在制度上的開拓,但是主要不是靠政府,而要靠產業鏈的形成、創意思想的碰撞、人才的匯聚。

 
  本文原載於今周刊,有改動,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陶冬天下 - 陶冬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