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20年1月9日 星期四

施永青 am730C觀點 2020年1月9日 - 1月2日

施永青 am730C觀點 2020年1月9日
中聯辦陣前易帥的聯想
上周六中央突然派前山西省委書記駱惠寧來港,任中聯辦主任,取代王志民。在反修例運動尚未完全平息的情況下,中央就做出這種人事任命,難免會予人陣前易帥的感覺。

這顯示:中央對香港落入這樣的境況是不稱意的,希望可以扭轉局面,讓香港可以重回正軌。但中央同時又覺得,若依靠原

有班子,沿用原有辦法,是難達致這個目標的。所以才不惜可能動搖軍心,也選擇陣前易帥。

因此,我預期中央除了會作人事上的調動外,還會全面檢討治港模式,將會推出新的治港策略。如果單是換人而不改變策略,是不能扭轉香港局面的。不過這個問題更大,今天暫不討論,本文先集中力量談人士任免問題。

有人猜測,中央先換中聯辦的王志民,隨後可能還會換特首林鄭月娥。其實,這已不用猜測,局勢的演變結果早已把答案寫在牆上。本欄在這場運動剛起步的時候就指出,如果董建華也要為23條立法失敗而腳痛落台的話,林鄭亦會發現身體某處有問題而沒法工作下去。

中共歷來行事的作風,不喜歡在未作好部署之前,就把問題暴露。所以只要一個人還在位,黨內上上下下都得繼續支持他,不可先過中央對這個人表示不滿。因為這樣只會妨礙在位者做好工作。因此,中共歷來甚少搞看守政府,認為與其讓舊人看守,不如待物色好新人並作好接班部署之後,直接叫新人取代舊人,這樣會更加乾淨俐落。此之所以,我認為即使中央領導多次肯定林鄭的工作,亦不代表中央不會換林鄭,不換只是一時尚未部署好罷了。

依我觀察,現時無論是建制派還是反對派,都有人在為林鄭下台作言論準備。先是建制派內有人放聲氣,說今次香港被弄成這個樣子,都是林鄭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的結果,中央並沒有插手幹預林鄭的選擇。即係等於說,林鄭要為事件負全責。

當然,提供這種信息的人並非中央要員,而只是本地的建制忠精分子,按這些人的一貫作風,是不敢刻意與中央唱反調的。他們散播這類意見,似乎是想暗示,中央遲早會向林鄭開刀。

反對派歷來習慣將矛頭直指中央,認為香港被弄成這樣,都是中央插手香港事務的結果,但在「反送中」問題上,他們都刻意把矛頭指向林鄭,而不想把中央拖落水。這顯示,反對派已不打算進一步把事件擴大了,而是想以林鄭下台,作為運動成功的象徵,讓運動來一個完美結果。若是堅持「五大訴求,缺一不可」,那運動就只好沒完沒了地搞下去,最終只會令到參與者愈來愈疲倦,愈來愈有挫敗感。這對反對派並沒有好處。所以反對派亦想林鄭早日下台,讓他們可以鳴金收兵。

施永青 am730C觀點 舊文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



中東劍拔弩張 然開戰機會微
2020-01-08

美國在伊拉克刺殺伊朗高級將領蘇萊曼尼後,中東局勢劍拔弩張,全球股市因而大趺,金價則大幅上升。我以為投資市場的反應有點過敏,因為按我的觀察,美伊都不會想在這一刻開戰。


特朗普上台後,他的政策方向訂得十分清楚,就是要集中力量令美國再次強大起來,那就要抽回放在其他地方的資源,即使對已作出的國際承諾亦不例外。若不是為了大選,他根本不會在中東搞這類小動作。

特朗普需要的只是緊張的氣氛,而不是實際開戰。氣氛緊張,選民就會覺得有一個像特朗普那樣的,懂得耍手段的總統,會比有一個只懂得「行老正」的總統好。但真的打起仗來,選民就會埋怨特朗普到處惹禍上身,害苦美國,這反而對選情不利。

美國過去放這麼多的資源在中東,不惜參與這麼多的中東事務,原因只有一個,就是這個地區盛產石油──現代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能源。但自從美國獲得以廉價方式從油頁岩提取石油後,自己也可以有石油出口,毋須再依賴中東。

在失去經濟誘因之後,美國是不可能再願意在中東投入更多資源的,更不要說要美國人去打仗,犧牲性命了。如果美國還有心保持在中東的影響力,之前就不會一一從中東的不同國家撤軍了。


美國前總統曾認為,伊斯蘭文明有助於對抗共產主義擴張,因為伊斯蘭的信仰與共產主義格格不入,而伊斯蘭國家的人民,大都信仰堅定,不容易被共產主義迷惑。尼克遜的判斷基本上正確,問題是伊斯蘭文明不但有能力抗衡共產主義,而且一樣有能力抗衡西方的自由資本主義。美國在阿富汗與伊拉克曾付出過不少努力,但當地人民完全不為所動。他們信真主,不要民主;他們信神權,不要人權;把美國弄到意興闌珊,再沒有寄望。

二次世界大戰後,伊斯蘭國家曾出現過世俗化的浪潮,土耳其、伊朗、伊拉克、敍利亞、埃及等,都一度政教分離,軍事現代化,產業資本化。但資本主義的那套普世價值觀始終沒法在當地深入民心,世俗化只停留在既得利益者的圈子,普通人的生活實質上沒有多大轉變,導致原教旨主義可以很快透過從西方引入的民主方式回朝。埃及人有機會選舉的時候,選出來的是穆斯林兄弟會。即使是美國自己扶持出來的伊拉克政府,也是親伊朗,多過親美國。蘇萊曼尼被刺殺後,伊拉克國會竟通過決議,要求美軍撤出伊拉克。美國因而出師無名,實在「醜死怪」。

特朗普若是還有一點智慧,就應該明白,不應在伊斯蘭地區呆下去,否則只會自討苦吃,自取其辱。三十六計,還是走為上計。伊朗如果察覺美國遲早要走,那就等美國自己走好了,何必開戰趕美國走!



特朗普為個人逞強 不顧國家需要
2020-01-07
特朗普雖然到處推廣民主,但他的處事作風卻是民主國家的領導人之中最獨裁的。他為了突出個人風格,經常在未與幕僚商量好的情況下,就在Twitter上胡言亂語,害到相關的部門不知所措。誰要是不願意配合他的作風,誰就休想留在他身邊工作。所以他上任以來,就不斷更換身邊的要員。其中不少還是他親手提拔的。

雖然如此,但特朗普在美國還是有不少支持者,可見即使在有二百多年民主傳統的美國,民眾仍然會對獨斷獨行的強勢領袖情有獨鍾。尤其是當國力轉弱的時候,民眾就更容易把希望投在強橫領袖身上。這是我們的世界經常有獨裁者出現的原因之一。獨裁者大部分是在人民的擁戴下上台的。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特朗普的問題不單止是獨裁,而且還隨意胡為,叫人不知所從。以他的中東策略為例,如果他真是想撇掉中東這個負累,集中力量先搞好本國的事情的話,當初就不應退出伊朗核協議。結果與伊朗的關係愈搞愈緊張,這邊剛在敘利亞撤兵,那邊又得在伊拉克增兵。現在把事情弄大了,美國想在中東抽身就更加不容易。

特朗普為甚麼要在想減少在中東承擔的同時,卻選擇退出伊朗核協議呢?這不是互相矛盾,政策不統一嗎?為甚麼他要在主旋律上加一段這樣不一致的插曲呢?唯一的解釋是這個核協議是他的上任奧巴馬搞出來的,而他一直把奧巴馬說成軟弱無能,不足效法。他以為由他接手,推倒重來,他一定可以為美國爭取到更好的條件。

他為了自己逞強,不惜要美國背信棄義,國際聲譽受損,實在難以想像。美國在歐洲的盟友大部分都不支持退出伊朗核協議,但特朗普還是一意孤行。現在特朗普把事情弄到不可收拾,打亂了歐洲國家的原有部署,以後叫歐洲國家怎願意再在中東問題上配合美國的需要?今後美國在中東可獲得的助力會比前減少。


有人說,美國今次用無人機暗殺蘇萊曼尼非常成功,顯示美國可以選擇性地擒賊先擒王,藉此震懾其他軍事將領不敢亂動。然而,這只是軍事上的優勢,但美國在政治上已在中東愈來愈孤立,隨意利用科技上的優勢去暗殺別國的領袖,只會激起別國人民的憤慨。伊斯蘭教徒容易走向偏激,他們一樣可以在沒有大台的情況下,發動群眾報復,以獨狼還擊的方式進行恐怖主義。美國不可能完全不用付出代價。

我估計,特朗普最終是會按原計劃放棄中東的,只是年底總統大選,把中東局勢弄得緊張一些,會對他連任有利。因為美國人民會以為他比其他候選人更有能耐去應付惡劣的環境。因為「兵者,詭道也」,很明顯,特朗普行「詭道」的能力會比他的競選對手高,這足以令選民對他有較高的期望。不過,為了自己當選,卻要國家去冒險,絕非值得鼓勵的正道。


美國在中東進退失據
2020-01-06
特朗普上台後,原先的計劃是集中力量先做好美國的事情,令美國可以再次強大起來。至於美國對國際的承擔,則盡量推卸責任,以免成為美國的負累。為此,美國不惜出賣自己的盟友。


以中東為例,美國為了減輕美國的軍費,先後決定從阿富汗、伊拉克與敘利亞撤軍。由於事出突然,加上事前沒有與當地的盟友商量過,把盟友弄到措手不及,非常狼狽。

其實,特朗普不止沒有與盟友商量,連美軍駐當地的將領,特朗普連招呼也不打一個。結果,有些將領因覺得不被尊重而辭職,有些被逼硬着頭皮告訴政府,特朗普的命令無法執行。最後特朗普只好減低撤兵的人數,以及延後完成撤兵的時間,並為撤軍制訂權宜措施。

在阿富汗,美國只好與塔利班和談,劃一部分地盤給自己原先的死對頭,但求塔利班不要一下子佔據所有美軍撤出後的真空地帶,希望多少可以留一點地盤給美國扶植起來的傀儡政府。

在敘利亞,美國一撤出,部分美軍原有的地盤就給敘利亞政府軍隊與俄羅斯軍隊合力收復,餘下的部分就給土耳其軍隊佔據。反而一向與美國聯手對付伊斯蘭國的庫爾德族民兵卻一點沒有得到照顧,令庫爾德族人感到被出賣,非常憤怒。國際社會雖有批評特朗普的做法,卻又無可奈何!

至於伊拉克,薩達姆執政的時候,由於他屬於遜尼派,所以曾與美國結盟,一齊制約屬什葉派的伊朗政權。美國政府曾瞞着自己的人民,私下運軍火支持薩達姆。但9.11之後,美國突然誣告伊拉克藏有大殺傷力武器,派兵推翻了薩達姆政權。導致遜尼派在伊拉克失勢,改由什葉派掌權。美國在伊拉克減少駐軍之後,什葉派的伊拉克就與伊朗愈走愈近,反過來不想接受美國擺布,令美國在伊拉克花了十多年的心血,幾乎全部付諸流水。


上月底,伊拉克一個軍事基地遭火箭炮襲擊,一名美國的承包商死亡,多名美軍受傷,美方指襲擊由親伊朗的民兵所為,所以空襲民兵據點報復。事件引起伊拉克的民兵不滿,包圍及衝擊美國駐巴格達的大使館。美國政府為此事感到非常尷尬。世人終於可以看到,原來當地民眾並沒有視美軍為解放者,而是視他們為侵略者。

特朗普為此大發雷霆,派出無人機襲擊正在出訪伊拉克的伊朗高級將領蘇萊曼尼,把他置於死地。這種做法完全無視伊拉克的主權,亦談不上有任何證據,霸權主義的行徑暴露無遺,伊朗政府勢將報復。

伊朗沒有能力正面與美軍衝突,但他可以利用其他中東的什葉派勢力處處與美國作對,看來特朗普在中東的部署已因這次事件而打亂,退不但丟臉,而且會進一步失去在中東的影響力,但進則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從此泥足深陷。


國際大同仍是人類發展主流
2020-01-03

右傾民族主義雖然在西方全面回朝,但我認為這只是歷史的一股逆流,人類的主流發展仍是走向大同的。原因很簡單,人類同源,原本都來自非洲東部的曠野,只是後來分派遷徙到不同的地域謀生之後,因地理環境的分割,而相互間再沒有聯絡,才有獨自發展成不同民族的機會。若然住在接近的地區,就會有交往,就會有文化上的互為影響,有同樣的生活習慣,有同樣的價值觀,結合成一個統一的民族。
 

混居在一起的人,除了在生活習慣與文化意識上會走向一體化之外,人與人之間還會通婚,久而久之不同的基因就會混在一起。以日本人為例,純正的原住民已很少,大部分已和來自亞洲其他地方的人的基因混在一起,以後難再區分。人類正在走類似的道路。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人口的增加,地域的分割對人類已起不了作用。先進的科技大家都樂於採用,導致全球科技一體化,生產方式亦趨向一體化。我早前去過非洲的摩洛哥旅行,發覺那裏的遊牧民族正在高速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遷往城市生活,在工廠或寫字樓打工,生活方式改變後,文化意識與價值觀也會跟著改變。尤其是互聯網出現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就更加容易,人與人之間的互為影響就會以更高的速度與更大的規模來進行。

按照馬克思的說法,生產力會改變生產方式,形成新的生產關係;而新的生產關係亦會產生新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人工智能的出現,將對人類的生產關係出現根本性的改變。先進與落後的差異將遠大於火車與馬車的區別,這種差異勢必加速推動人類走向一體化。現實是跨國公司從沒有像今天那樣可以這樣高速地去佔領全球市場,經濟上的全球化已是一股沒法阻擋的潮流。
 

在政治上,民族主義雖然好像在回朝,但民族主義只能解決本國的問題,解決不了國際問題,甚至會令到國際問題更難解決。以氣候暖化為例,若果各國只是各家自掃門前雪,問題只會惡化得更快,最後大家都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在環保問題上,人類不管願意不願意,都得承認,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只有合作,才會共贏。

特朗普上台後,突然想煞停全球一體化,改行美國優先。原因就是一旦全球一體化之後,美國優勢就會愈來愈不明顯,美國就沒法再像過去那樣,可以輕易掠奪其他國家的利益,但這種做法始終不利於全人類的利益,最終只會因失道寡助而走向失敗。

再者,核武器的破壞力實在太大,一旦使用,必定會損害人類的共同命運,連率先使用者也難逃劫數。特朗普連對付金正恩也畏首畏尾,反映美國在軍事上的優勢,已不易發揮;反映在國際問題上,協商還是最適宜的選項。核戰影響全球化,將逼使人類在政治上也走向全球化。





民族主義為何又再回朝
2020-01-02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知識界掀起一場對民族主義的大批判。知識界普遍認為,人類之所以不斷受到戰爭的摧殘(二十世紀不到50年就打了兩場世界大戰),皆因民族主義作祟。無論是德國的納粹黨衛隊,還是日本的神風突擊隊,都是藉著狹隘民族主義而組織起來的,最後成了政治野心家的作惡工具,釀成人間無數慘劇。這種種事實,一度令民族主義在國際上受到冷待。


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社會主義陣營全面崩潰,西方忽然間信心十足,認為自由資本主義肯定可以成為人類的終極的體制,值得向全世界推廣。不過,這次的推廣方式不是用民族主義,而是改用全球化理念。原因是民族主義早已聲名狼藉,且已被證明無法成功;不如向落後國家推廣地球村的概念,以削弱其他國家的本族保護主義,繼而門戶大開,歡迎西方那套社會模式進駐。

歷史的經驗告訴西方,若用軍事手段把自己的社會模式強加在別國身上,只會引來無休止的反抗,所以他們改用貿易全球化的方式,向落後國家推銷他們的一套。他們把自己的市場開放給新興國家,還向他們提供資金,提供技術,令他們可以迅速工業化,並在不知不覺中採用了西方模式。

西方的如意算盤是,其他國家先會在經濟上採用西方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模式,繼而在政治上也採用西方的民主憲政。一旦西方的模式在地球上成為主導模式之後,西方的既得利益集團,地位將無人能夠挑戰。


然而,這個如意算盤並沒有打響,中東的回教國家與亞洲的中國都沒有完全接受西方的那套。他們借助西方的生產科技後,逐步在經濟上走向現代化,但在政治制度上,卻依然另搞一套,沒有照搬西方的那套。全球化在政治上的失敗,令人懷疑全球化是否一種能有效地主導世界的政策。

另一方面,全球化確實令大量工作崗位流向新興國家,並扯低了西方普羅大眾的工資水平,右傾保守主義於是有了民粹的基礎,民情逐步傾向本國優先,不再強調普世人權。各國在自己邊界圍鐵絲網,不許外勞潛入;又反對企業去海外投資,把工序外發。發達國家既擔心自己的科技會被落後國家學會,又擔心落後國家的產品會侵佔發達國家的市場。重商主義於是又再流行,各國互徵關稅;發達國家為了保持自己的優勢,不惜拖慢全球的發展速度。

這種國際大環境的轉變,令地球村內全人共享普世價值的說法逐漸失去支持,狹隘的民族主義又再回朝。特朗普就是最先利用這種民情的轉變而當上總統的。美國變天之後,其他西方國家能不跟著變嗎?現實是右傾民族主義近期在歐洲各國的選舉中都奪得了更多的議席。以一國為基礎的民主憲政,並沒有能力阻止民族主義的政黨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