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財經 - 胡孟青 2020年1月9日
經濟、股市、資產價格的三角關係
經濟及股市或資產價格,並不一定構成直接的表現關係。現時在香港而言,最明顯的是,市場對股市及樓市的預期,跟經濟表現預期是完全兩回事。誠然,港股的主要組成部分,其實比重多至七成都是中資股,與香港經濟表現關係不大。至於樓市,一句供應不足,已經由經濟因素本應造成的利淡徹底推翻。
香港擁有自置居所的比例不足五成,低於鄰近城市。(資料圖片)
近日,連港元匯價都進一步向上,甚至離強方兌換保證的7.75其實相差不遠,港匯表現都反映資金流向,香港不單沒有走資,更有資金流入?外界對港元強勢幾個解釋都是合理;包括港股落後,有資金流入尋找短線機會、亦包括港元流動性因為結餘回落正常,拆息向上的結果。而近期情況,銀行界正正有個說法是,不少機構因為相信港息難以顯著回落,沽港元的套息盤根本無利可圖,所以調轉買回港元。
香港過去大半年,至少展現金融及資產市場是相當穩健。可是,經濟前景短線無人會寄予厚望的同時,資產市場走勢相對背馳,會否造成一個現象,就是予外界在不適當的逆境環境下,出現更不正確的樂觀預期?須知,資產市場的表現某程度上是個放大鏡,讓原本的問題變為鬧得更大,從而令持份者及決策層加速糾正。
眾所周知,目前的香港環境,至少租金成本負擔,尤是是零售小商戶,一定需要再獲減輕。同樣,高樓價亦需要抑壓,但資產市場發出的樂觀預期,會否亂了大事,在經濟下行期間,租金及樓價未能同步有所調整的話,問題反而變得更糟。
今年本港全年計的經濟表現未必是負增長,但至少要捱多一至兩季,同一時間各大企業已經開始凍薪,部分亦要低調縮減人手。打工仔飯碗存在風險,而且工資沒有加幅的情況下,政府早前變相放寬按揭是玩火,而土地供應持續減少,更形同下跪之後進一步露底。反而,個別發展商相繼捐地或借地,相比政府的房屋政策應對,更見得積極。
香港擁有自置居所的比例不足五成,為鄰近城市之中數一數二之低。這接近五成的自置居所比例中,私樓佔超過六成,僅三成多是來自政府資助房屋的擁有。渴求自置居所的心態,由頭到尾就是樓價上升的動力所在,要穩樓價而又不會造成大跌,就是滿足自置居所的渴求。
政府仍然有很多土地,只不過是尚未有規劃配套,及未能即時建屋,這是時間可以解決的問題。既然如此,政府未來的潛在供應,倒應該將這些土地一併包括在內,並由政府自行發展自置居所或公屋,前者的話,可提早很多很多年,就向港人出售單位擁有權。這樣一來,既可以為港人解決未能擁有的恐懼,政府本身亦會有更大動力或壓力,盡早處理可動用而遲遲未動用的土地問題。
逢周二、四刊出
來源 source: http://www.am730.com.hk
央企民企 誰主浮沉
2020-01-07
柳傳志退休,較他更早退下火線的馬雲,早前就發表了一篇演說,導致國進民退又再成為討論話題。
news-images
馬雲一篇演說,導致國進民退又再成討論話題。(資料圖片)
馬雲說,2019年對很多企業來說都是不容易,更透露一日試過收到五個朋友來電要借錢,話要賣樓套現的數目,就更加之多。經濟表現達標,但企業經營持續困難,是內地一個結構性問題,要探討的話,足夠學者寫很多篇論文。國進民退,真的嗎?當然,如果以股價表現來衡量,香港上市好幾隻行業熱門股份,大部分都仍然是民企,大部分股價都跑贏國企。相反,用內地官方採購經理指數做比較,代表民企為主的中小企部分,大部分時間仍然是處於收縮區域。
民企困難的一年,國進民退聲音持續,國務院幾乎同一時間又搞了一場民營企業座談會,並且公布多達28條意見,鼓勵及支持它們發展,並且在電力、電信、鐵路、石油等行業進一步引入競爭。但老實,以幾個行業前景及受制於當局的價格機制規限下,開放是否等如令民企可以分享更大利潤,實在成疑。事實上,現今內地最有利可圖及具備盈利前景與發展潛力的,就是科技及新經濟,觀乎行業中的眾多企業,其實大部分都是民企為主。或者,自從馬雲要退休,騰訊控股(700)受內地政策規範影響下,似乎予外界一個印象,就是主打行業的民企在某程度上遲早都需要央企化。以5G龍頭企業華為舉例,股權大部分由員工持股,但華為的官方背景從來都是深入民心。
不論央企抑或民企,重點並非是政策上的傾斜之分,而是獲得的資源分配,及發揮其資源再分配與經濟貢獻的作用。事實上,自從好幾年前官方定調,經濟發展由央企為主體之後,民企本質上就是輔助角色。可是,雖然是輔助性質,但民企對經濟貢獻及製造就業比重最大,在資源分配及貸款批核上,卻比央企輸蝕,這一個不對稱的比例,才是國進民退討論重點所在。
內地仍然奉行規劃經濟,正因如此,每年制定的經濟目標,由下達至執行,講求的是效率及把握,形成央企為主軸的經濟模式仍是牢不可破。日前,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副局長楊柳就作出了一個相當清晰的說明,認為經濟結構失衡,央企改革未有完全到位,形成一批殭屍企業,而同一時間經濟過度依賴槓桿,衍生出更多問題。如果相信民企有較好市場觸覺,以及較有效率的執行的話,它們本應是可以帶頭突破經濟失衡的困局。央企浪費或未能發揮資源,奈何幾年前民企的大量海外收購,及不少的違規行為,底子早就花了,難道央企民企在內地都是不可靠?
逢周二、四刊出
股指爆升大贏家
2020-01-02
去年是環球投資市場豐收一年,連對沖基金的回報亦是多年來最好。可是,憑其僅僅低雙位數回報的表現,仍然遠遠落後於升幅超過兩成的整體指數表現。
踏入新十年,以現時投資環境及生態,大部分是上個十年形成。資金氾濫、被動投資抬頭,也許市場是容不下有異於常人能力的極聰明投資者。
對沖基金以往形象欠佳,除收費極昂貴外,對市場偶爾亦造成極大破壞力,惟負責管理基金的專業投資者,很多都是高手中的高手。從行業統計數字反映,截至去年10月全球對沖基金中,有連續8個月被客戶贖回,為自2008年以來最長的贖回期。同樣,要結束的對沖基金數目,連續5年時間較之新成立的對沖基金數目為多。專門研究對沖基金行業變化的機構更得出一個數字,單是過去5年,全球至少有四千家對沖基金結束,將組合清倉,資產交還客戶。
搞一家對沖基金入門門檻不太高,相比其他金融業務彈性亦較大,所以對沖基金數目可以在短時間內減少,亦可在短時間內大增,但問題仍然受制全球投資習慣。被動投資成主導,ETF普及導致負責編制指數的公司,很大程度操生殺大權。美股以標普500指數為首去年累積升幅近三成,原來負責編制指數的公司股份升幅更加之大:以S&P Global Inc.(SPGI)為例,去年升幅六成,MSCI Inc(MSCI)股價更是十年以來最好,一年累積升逾七成。原因相當簡單易明,指數表現好,就會有更多ETF推出及新增資金流入,由於大部分與指數掛鈎,發行商要向指數公司繳費,被動投資抬頭下,指數公司變相不斷收買路錢。港交所(388)銳意開拓收入來源,減少依賴新股上市,去年被指為不自量力的倫敦交易所收購案,很大原因是看中對方旗下指數公司。如是者,李小加與其天價高成本尋覓獵物,倒不如與恒指公司及內地兩交易所牽頭搞具吸引力中資股指數吧。
豐富回報一年後,市場多數繼續樂觀,極大部分認為股市是具備預示能力。據統計股市平均升幅兩成以上後的一年,以往是有三分二都繼續上升,平均升幅卻是中單位數。可是,隨著被動投資愈來愈多,好的一面是市場資金池增加,但另一方面是滲透良莠不齊,市場預示能力會否被扭曲,或已大不如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