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銀何去何從?
談內銀,離不開:利率市場化、呆壞帳、互聯網金融的競爭……。結論內銀想唔死都唔得,還有投資價值嗎?今天且談這個。
筆者是於2007年聽到利率市場化之言,而國內應在更早之前便有所討論。在2007年時,國內有銀行管理層慨嘆地謂,他勸告新晉的「經理」們,不要以為今時能靠人脈拉到億元存款,可以躺著拿年過百萬的傭金,而不去學好其他銀行/資金管理知識,因為國家遲早推出利率市場化,銀行(包括有人脈關係的銀行經理),靠巨大息差,安逸過活的日子將不再。講這段陳年歷史,是想大家明白,內銀要面對利率市場化的壓力,不是始自今天,而是有些內銀管理會,於2007年起已知死,會部署分散收入來源,以迎接巨大息差安逸日子不再的痛苦。2013年工行的業績表現說明一切,就是在利率市場化下,工行仍有逾10%利潤。
改革弊病 長綫利好發展
當然,所有大行的盈利增速都於2013年見放緩,但無可否認,其盈利增長率是高於市場所預期的,故一眾內銀股在公布2013年的業績前後,均見上升。如果只得一隻內銀股升,你可以說是有人炒錯,如果隻隻內銀股都升,我們應視為市場是在糾正其之前的看錯,如今回復其合理水平而矣!有預期,有準備,死不了人,不過市場硬說要死,便只好先「sell」,而終今「buy」。
當然,也要明白,利率市場化的步子尚未走完,要到銀行只賺1.5%的息差時(這個是環球水平)就是利率市場化到盡的日子了。
內銀的呆壞帳問題,不是在於其數額的大小,而是在於其不透明。官方於2013年12月27日公布經審計過的地方債券為17.8萬億。這個數字很易得出,計個簡單加數便是,但要找出這17.8萬億中有多少是呆壞帳就認真困難,因為其中牽涉不少至今時仍未可確定的因素。
首先是怎樣才叫呆壞帳?
內銀業一向慣常用的處理冇錢還債的方法是將貸款展期或修改條款。這是自欺欺人的拖延和做數。在經濟向好時,這個方法行得通,但今時中國經濟半生不熟,尤其是作為不少貸款的主抵押品是土地和房產,如果樓、地價續跌,則「自欺欺人」的銀行,必然等不了多久就要水頭告急,或做不了新貸,反映出來的會是:
⑴同業借拆息扯高。
⑵每月新增貸款額增幅減少。
銀行管理層如果肯去早為之計應付利率市場化,似乎是不會再傻到持續地,大規模地「自欺欺人」去粉飾呆壞帳,筆者的看法是,有點粉飾在所難免,但如果如像日本銀行界般自1989年起粉飾至今者,機會是不大,更何況中央開始提倡市場對資金支配起主要作用,不少壞習慣將會被扭正,這要時日,對內銀短綫盈利言,是痛苦的,但長遠言,應是有支持的,固本培元,扶正袪邪是不二的王道。
17.8萬億的地方債,有多少會變為呆壞帳,今時是不知道的,地產市道如翻生,相信這17.8萬億的地方債中的呆壞帳是有限,但如地產市場泡沫爆破,就死得人多。所以今時阿爺對國內房地產的處理手法,都是棒子高高地舉起,輕輕地放下,就是怕一下猛捅,捅出黃蜂。
互聯網金融宜小額 威脅微
至於互網的競爭是有點誇大其詞的,互聯網金融是宜小額交易,不利大額交易的,你是互聯網上的銀行家,你會光靠網上資訊往還,就肯給人家以千萬計的貸款?以今時互聯網金融的模式計,做千萬元貸款而不去做齊傳統銀行的考核調查者,之後的呆壞帳可以不少,如大家都要有相同成本,能有多少競爭力就是靠你能壓低多少利潤或邊際成本,傳統銀行如果競爭不過來,已是個恐龍等死格,不過這要一兩年後才知。
筆者始終有個想法,互聯網金融是用來促進或逼傳統銀行這隻恐龍去轉型的日子,恐龍還要吃這麼多,必然遲早死,恐龍生存之道是縮細成鱷魚或蜥蜴始可生存下來。只要恐龍肯縮水,相信中央也肯讓鱷魚與蜥蜴生存下來,不會搞到寸草不生的。
內銀的未來,是否盡是哀歌,看完本文應知不是。不過內銀確實要面對個未可知悉的變易,一如大家看附上的人面蜘蛛相,這是我一些親戚在拜山時所見到的,似人面嗎?你驚不驚,這是個新變種,還是一直都有,只是我們以前無知,不知覺?內銀未來也如是,有前科還是要有異形?明天續。
點石成金 - 石鏡泉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