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
國企指數
恒 指波幅指數近20日

VIX指數 近5日

上証綜指
深圳成指
滬深300

文章漏咗/建議:按此通知

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林行止分享 2015年4月21日

林行止分享 2015年4月21日

邱析鎮專欄|林行止大「數」城中「經濟學家」

《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在今日該報個人專欄中,就大「數」修讀經濟學人士的道德水平。

林行止先引述美國兩篇學界論文,文中結論指出,有57%受訪大學經濟學教授均直指,跨學科的知識不比單學科的有益或有用;就算只是「主修經濟學的學生」,也普遍不喜歡跟人分享、對有

需要者少伸援手,以至有欺騙、說謊和偷竊的傾向。

文章續指,學生本身性格若偏向不合群,修讀經濟學後會更不合群;因為他們考慮問題時,會更不帶感情,卻又同時極注重「機會成本」及慎防有「意外結果」。

林行止進而再引述德國一篇學術論文,該文作者查閱近700名美國眾議員05年至09年間的表現,發現讀經濟學出身的,更多涉及貪腐行為。當中原因,與他們比較「自利中心」及較少關注社會事務有關,以致即使因此令他人有所損失亦在所不計,不會輕易放過任何對他們有利的事。這或與他們普遍自視阿當.史密斯在《原富論》中提及,「自己有利世人有益」之哲學有關。

林行止到最後一段,終點出他寫此文評論經濟學家有如此心態之意:「料想象牙塔經濟學蛋頭亦如是。照香港近日的政情,讀者至此應有會心……。」林行止直斥,那些「理性特別那些重效益和功利薄是非公道的經濟學家,了解逆京意的『機會成本』太大(可能失去晉升機會、可能不獲續約、可能不易進入建制的委員會、可能沒人邀請北上講學、可能退休後不會有「榮譽」職務〔不能繼續發光發熱〕……)」等考量下,自然大有理由不作「無謂犧牲」,「他們中不少人因而選擇了對自己(進而以為整體香港)最有利的『袋住先』!」

走筆至此,公眾也許都會想起,城中不少重量級經濟學家的名字:早已是「幫港出聲」一方的嶺南大學經濟學系教授何濼生、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雷鼎鳴;以至是近日與主催「溫和平台」的湯家驊,走在一起的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與中文大學經濟學教授宋恩榮等……

作為城中最具影響力財經報章的創辦人,林行止此文還是要不點名批評,城中部分經濟學者近年如斯政治取態,恐怕更是當今港人尤其是知識分子,理應心痛之所在。

(撰文:邱析鎮)(原圖為《蘋果日報》圖片)

林行止分享 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