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評山下:投資不靠水晶球
■揀定一種資產配置模式後,要有紀律地操作,不要因市況而轉換。 資料圖片
坊間的投資學說,皆以自己多有能力去預知後市的實際情況為賣點。
筆者認為,要有一個理性的投資理財計劃,首先必須假設沒有人擁有一個水晶球。事實上,就算世上真的有人有水晶球,能預知萬事所發生
的情況,這亦不會是一套能讓所有投資者皆能學以致用的基本方法。
相反,筆者更有興趣的是,我們能否以「不可知論」為基礎,從而建立一套理財方法。即是說,只要依照這套理財方法,就算沒有水晶球,投資者也能作出比市場平均更好的投資決定。因為自己以為有了水晶球,通常都會過份自信,而過份自信,是一個普遍的人性現象。
舉個例子,如果要大家去猜30次擲錢幣的結果,按照機率而言,猜對與猜錯的機率是一半一半。然而,對於一些甫開始便猜對的人來說,他們會認為自己較那些甫開始便猜錯的人,更有能力去猜中結果,但其實猜中結果與否,均和個人能力無關。
太過自信 易打亂部署
用於投資市場上,人性有一種傾向:如果剛開始的時候買對了,便對自己較大信心,沒有去深究自己對的原因是運氣(即隨機率),還是真的有特別深入的分析見解;如果誤以為運氣就等於自己的實力和預知能力,便可能犯下太進取的毛病,打亂自己的部署。
哪一個資產配置方法最好,眾說紛紜,股票和債券的比例是甚麼,也可有學說。到底哪一種模式最好,很難透過過去的歷史測試,因為測試的時段,已經決定了結果;相反,最重要的是揀定了一種方法後,就不要因為市場情況而轉換,要有紀律地操作。
選擇哪一個資產配置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選了之後,便要緊守紀律,而持之以行,同時恪守「投資組合再平衡」操作;否則,時常變換資產配置,看哪一個最近表現好就轉變,變相就是「趨勢投資(momentum trading)」,追逐時尚,最終只會打亂了章法,進退失據,得不償失。
ETF規模料拋離對沖基金
ETF的被動基金是投資者做資產配置的好工具。據研究公司ETFGI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止,全球投入ETF的資產約為2.971萬億美元。
同時,對沖基金研究Hedge Fund Research數據亦指,對沖基金規模亦輕微增加200億美元至2.969萬億美元。雖然ETF只是險勝對沖基金,但筆者相信,這個趨勢會持續下去。
同樣地,回顧過去幾年,ETF的表現都跑贏對沖基金的平均回報,反映對沖基金的alpha越來越難找到,亦難怪投資者漸漸離棄對沖基金一直自以為的「投資聰明」及「投資靈活性」。
筆者相信,未來十年全球ETF資產將會持續增長,規模也有機會開始慢慢拋離對沖基金的總資產。
筆者認為,這套建基於「不可知論」的投資理財方法是存在的,而其中的關鍵就是在於資產配置、ETF的應用、「投資組合再平衡」操作,和投資心理情緒的了解等。
黃元山
大學教授、國際投行前董事總經理
本欄隔周四刊出
黃元山
wongcomment@yahoo.com.hk
貸評山下 - 黃元山 舊文